拾贝河之东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5 09:25 阅读(2)
孙宏恩:拾贝河之东
一天,河之东文学论坛的韵荷老师打来电话,给我安排了校对书稿的任务,我欣然接受。两年前,《河之东文集》出版,我还参加了首发式,如今,又要出《河之东文集二》了,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两年来,闲暇之余,我也陆陆续续在河之东平台发过一些小文,点点滴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平台的鞭策与鼓励。
很快我就见到了书稿,与我合作的是文友李萍老师,她的严谨细致是大家公认的,我俩分工一人一半,我校对的是文集的后半部分。一共有44位作者的52篇美文。许多作者都是名字很熟但未曾谋面的文友,作品也是从平台电子文稿里精选的,读来十分亲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俊耀老师的“难忘当年”系列篇,写春联、生炉子、筒子楼,在时光的深处浮泛着奋斗的光泽,坚毅的脚步,奔波的岁月,家传的爱好,家人的支持,取水的不易等等无不散发着特有的魅力,身临其境之外,更有深深的敬意。冯效良老师对母校红面的记忆,也让人感慨良多。
董明吉老师的《中国最早的地图在夏县》一文,引经据典,梳理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地图。相传禹王治水之后,定九州,制九鼎,绘《九鼎之图》,“大中国”从此诞生。这份考证令人振奋,也是一个禹王人在多年研究探索之后对“这里最早叫中国”的家乡交出的一份答卷。杜刚辰老师的《寻访无梁殿》一文,把万荣太赵村的稷王庙正殿介绍给大家,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因交通闭塞,而没有找到这座无梁殿,而我们今天却能因杜老师看到这榫卯相连,多重斗拱承托的建筑学界的孤例,实在是幸运。
读美文除了对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敬服自豪外,还有对当年日寇铁蹄下的百姓为保护古建而采取的无奈措施深表同情,更多的是对杜老师探究精神的欣赏与感激。
李恩虎、尚仙琴、杨豫鹏、郑作升、李红当几位老师,把乡愁融入酸枣、柿子、馄饨、红薯、柴火,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把过去艰难的岁月和难忘的亲情再现,读来乡音不改,亲人如在眼前。
书中的怀人之作占到半数以上,王正选老师的《清明前夕忆母亲》、冯革才老师的《写给天堂的亲人》,不知赚了我多少泪水,如今想起来,眼里还满是酸涩。
《老贺》、《老爷的故事》、《记忆中的奶奶》、《大写的父亲》,还有《爱的丝语》中的姨、姨父,摄影老师张守纪、启蒙老师裴红霞、白艳芳的妈妈等等人物都散发着高贵的光芒,刘红丽父亲把他对亲人的爱,都寄托在放大镜下的小零件上,组装成的手表“曾曾曾”声响正是谱出的是爱的乐章。李栋花老师小时候享受着养父无私的爱,雪水泡湿的冰凉手脚有个温暖的怀抱可以去钻,炒凉粉香辣美味就热饼子,要尽着她吃饱了老人才胡乱吃两口,坐在父亲肩头看戏,爬树摘枣被责,都是深沉父爱的表达方式。李老师的孝心给父亲晚年以幸福,不由人会心一笑,父亲和他的续姐之间的亲情也让人泪目,续亲,在河东大地屡见不鲜,女儿早逝,父母就跟女婿再婚的妻子结亲,这种没有血缘的亲情,需要彼此之间付出真情来维系,这是一种传统美德,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续姐也是姐,也是亲人,朴素的意识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老白》跌宕起伏的命运变化,正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可见,国家的富强才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
跟着闫淑凤老师逛澳门,跟着陈浩龙老师两次游中南海,跟着裴红萍老师的老母亲到西下晁古会上游一圈,看洪波老师移居昆山,师母在家庭、社会上的地位变迁,看到了一位孜孜不倦的贤妻良母,撑起了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