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秸子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11:17 阅读(5)
积秸子
文 杜平安
夏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积秸子。有时,人们也称其为“积柴”。即把脱过麦粒的麦秸堆积起来,留作牲口的饲料或烧火用。
过去老农常说“斤粮斤草”,就是说麦秸有多少,麦子就有多少。在农村,不可想象,如果一个村庄没有几个麦秸集子,那真的是一种缺憾,一种悲催,一种羞耻。全村人都会觉得脸上无光。别村人的目光也是轻慢的,不可理解的。
积麦秸集子,事先要在场边避开水路的地方,整出一块堆麦秸的地基来,宽窄随地形而定,但地基高度必须保证,以防被水流浸湿。大约四五公分高,整平、夯实即可。
夏收场上碾压脱粒时,都是临时将麦秸堆集起来,这儿一堆,那儿一摊,散乱在麦场周围。等全部麦粒晒过几个日头,老队长捏几个麦粒,牙齿“咯嘣”一咬,点点头,以示麦粒有资格归仓了。这时,抬的抬,扛的扛,眨眼场上的麦粒都进了库房。
再看麦场上,散乱的麦秸堆已成了猪羊“攻城略地”的对象,鸡鸭也咯咯呷呷着来刨食吃。更有一帮疯孩子,在麦秸堆爬上跳下,将麦秸撕折得到处都是。
是到该正式“积秸子”的时候了。否则,会觉得这个夏收还没有结束呢。
这积秸子可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积起来的麦秸堆,不但外观要有型、好看,而且雨渗不透,风刮不倒,巍然如山。
二叔就是积秸子的一把好手。生产队要积秸子,当然非他莫属了。这时二叔持把铁杈,首先在地基上铺层麦糠,尺把厚,再把用尖杈推上地基的麦秸一杈杈挑起,一边摊平,一边用双脚不停地踩踏,一层一层,逐渐升高,待高至一米多时,再铺层麦糠,其上再铺麦秸。待高至三米多时,下面的人就会一杈杈把麦秸递上去,或两三个人合力叫着号子,用杈从背后翻卷着将麦秸抛上去。只见二叔挥汗如雨,在上面快速移动,将递上的麦秸均匀铺平、踩瓷实。有时抛上去的一团麦秸盖住了二叔,就见他好一阵拃脚舞手后,才钻出麦秸窝,继续着活儿。有时看他摇摇晃晃地跌倒了,爬了几次才站起来,又继续着活儿。二叔如舞台上的一名演员,正在做着出色表演呢。
麦秸集子还在增高。这时稍微上了年纪和妇女已全部退出麦场,剩下的活全由小伙子们来扛着。这时短杈已换成长把杈,双挑已变为单挑。只见小伙子们岔开两腿,挺胸收腹,运气到双臂,将一杈杈麦秸翻卷上去。麦秸在空中划着弧线落在顶端,就有短草碎屑纷纷落下,飘飘洒洒,最后落在人身上。这时就见小伙子们赤膊上和着草屑的汗水,在跳跃,在滚动,在阳光下闪烁着亮光。
一个麦秸集子要堆起来,得两天时间。当高高的麦秸集子耸立在麦场一角时,人们站在周围,看着高挺方正、四棱见线、顶似屋脊、上稍宽而下窄,如一栋巍峨房屋的麦秸集子,就像欣赏一件工艺品一样,兴奋、激动,切切嘈嘈,说笑着,议论着,抒发着内心的感受,享受着劳动后的喜悦。
此时,再看尚未下来的二叔,还扛着铁杈,高高地站在麦秸集子顶端,一动不动,似乎已陶醉在如“放了一个卫星”般的成就感之中。夕阳斜斜地照射过来,投抹在二叔身上,像给他披上殷红的彩绸。顿时,二叔那高大的身躯,看上去分明就是一座力的雕塑,在晚霞中熠熠生辉。
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后,要积秸子时,隔壁两邻都来帮忙。这时再不用二叔这样的能人出马了,父亲那稍显拙劣的积秸子技术,就足够应付了。很快一个一人多高、形似蘑菇的麦秸集子就堆起来了。看上去,也周周整整、颇有几分艺术欣赏的价值呢。
这时,父亲显得疲惫而自豪,擦把汗水,招呼一声,走,都到家喝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