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安的年味│年俗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6:40 阅读(0)
老六安的年味│年俗
自明朝洪武初年六安废县入州,一直讲究年味从小年开始,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天都是祭灶节。人们从这时开始准备年货,掸尘、祭灶,期待平平安安、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官三民四船五”
------
过去没到腊月二十三,一大早鼓楼街、黄大街那一带已经沸腾起来了。还有六安百货大楼,似乎比往日还要热闹,人们拎着大包小包,可劲地往家里搬运年货。
在健康苑小区一幢居民楼里,83岁高龄的黄大爷扳着手指头对我说,他已经在六安过了50多个小年了。黄大爷是解放初期推着小车从山东老家随解放大军南下来到六安的,并且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回国,在大别山里的一处部队医院疗养,伤好后复原在银行工作。
他的老伴黄大妈是地地道道的霍山老城关人,当年在部队医院里是个护士,就是在那次护理中和黄大爷相识的。黄大妈嫁给黄大爷后,一起来到了六安,在一家建筑医院当护士,如今也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聊起小年,黄大妈说,她原先在娘家都是过的腊月二十三。但黄大爷是山东人,他们老家的习俗过的是二十四。老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人家是一家之主,只能随他也过二十四了。
黄大爷被黄大妈的幽默口吻弄笑了,裂着只有两三颗牙的薄嘴唇笑着说,我们那里不仅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且还是在中午过。以前在乡下,一年到头没有多少好吃的,大家似乎憋着劲要在春节期间大吃一顿,于是从小年开始,每天都是在年味中度过的。
小年这天,除要备办较为丰盛的菜肴进行庆贺外,还要举行祭祀“灶神”活动,故小年又称作“祭灶节”。黄大爷还记得老家的做法,取若干稻草秸,切成约一寸长的秸杆子,再以少许炒熟的黄豆拌和,这是灶马料,是供灶神坐骑食用的。祭灶活动开始时,家里掌门的要在灶王爷神位前点烛焚香,供上麦芽糖,然后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抛撒“马料”,口中不停地叨咕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话语,这叫“送灶”。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麦芽糖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口,使他见了玉皇大帝后不能说坏话。那时候黄大爷就在纳闷,既然灶王爷的嘴给粘住了,坏话是不能讲了,可好话也说不成了,还怎么言好事呀!
旧时六安人过小年比现在要热闹得多,早在前一天就要做准备,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炒米糖。具体做法是将米入锅炒至焦黄香脆,然后加适量事先熬制好的麦芽糖稀,经拌和均匀后再将其捏搓成椭圆状糖米团。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大桌子旁,同样也是要放鞭炮的。然后小孩子们打着灯笼出去玩,嘴里唱着童谣:“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
据说炒米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麦芽糖派上了新用场大约是在明清时代,不知怎么就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炒米糖我还真见过,现在有时候还可以看到挑挑子卖的,就是那种淡黄色的麦芽糖,粘性很大,北方也叫“关东糖”。以前的要比现在冷得多,把它放在屋外,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民间传说中的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小年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然后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