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童年的年味【上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9:20 阅读(0)
童年的年味【上篇】
 
●山  泉(陕西)
 
 
我的童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度过,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对过年的企盼尤其强烈。天天盼着吃好吃的,盼着穿新衣,盼着耍热闹,盼着走亲戚,盼着长一岁……过年的情景深深地刻在儿时的脑海里。如今,童年的年味,变成了无尽的回味和历史的回忆。
 
◆上  篇◆
 
“小孩小孩你甭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和民谣里说的一样,我的家乡陕西省武功县过年,也是从“腊八节”开始的。我的母亲曾经说过,吃了腊八粥,人就糊涂了。我问为啥,母亲解释说:“过了腊八节,过年就开始咧。一年到头节俭下来的钱,就糊里糊涂的给花了。”可见那时,人们对过年的重视和企盼。
------
我小时候吃的腊八粥,和现今甜味的八宝粥有所不同。它是先将玉米大糁子、黄豆、花生米等豆类煮成稀饭,再把面片下到里面,接着放入豆腐丁、胡萝卜丁、菠菜、香菜和蒜苗等炒菜,用盐和五香粉调制而成,可谓营养丰富,味道香咸可口。
我记得,腊月初八那天凌晨,当鸡叫第一遍的时候,母亲就去灶房煮腊八粥。在我睡意朦胧中,伴随着“噗嗒、噗嗒”风箱的节奏声,我起初闻到的炊烟味,在黎明时分被入鼻的粥香味所代替,这意味着母亲已经把腊八粥做好了。
一大早,全家人就围在灶房,端着大碗,开始吃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了。当年的腊八节,要吃一天的腊八粥,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过年扫灰是人们迎接新年的一件大事。从腊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择日进行扫灰,即清理废旧物品、整理家具、农具、修补院落,清扫屋顶和墙角的烟灰和蜘蛛网,之后还要“漫墙”。
所谓“漫墙”,就是将从老土崖挖回的白土碾碎,用水和成稀稠适中的泥浆,用条帚或用抹布蘸泥浆刷墙。通常是家里的男人负责漫房子的墙面,女人负责漫灶台。记得,每年扫灰时,母亲都像给孩子洗脸一样,仔仔细细地把灶台漫得白白净净。数九腊月,天寒地冻,虽然漫墙时手脚冰冷,但家里人迎接新年的心却是热的。
房子、过道、灶房和锅台经过粉刷之后,使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发黑的墙面换然一新,亮堂了许多。烟熏味消失了,屋内散发着泥土气息。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有条件的家庭开始用旧报纸糊墙。那时我哥当教师,每年扫灰时,他就把平时积攒的报纸拿回家,我和哥哥负责给房间墙上糊报纸。糊报纸时,我一边给报纸刷糨糊,一边看报纸,发现有知识性强、文章好或有感兴趣图画的报纸就留下来,作剪报用。哥哥在用报纸刷墙时,特意把可读性强的报纸放在醒目的位置,这样,我们一进房间或坐在坑上,随时都可以看报纸。
------
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北方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小时候,母亲在这一天总是要烙坨坨馍,用来祭灶。这天清早,母亲就开始和面,在水里放上五香粉和盐之后搅拌均匀,然后揉成面团放在热炕头发酵。
到了晌午,母亲将发好的面揉搓成一个个碗口大的圆饼,再用菜刀、筷子或梳子在饼面上分别刻上几何形、花鸟鱼虫等各种图案,放在大铁锅里烤。烤饼时必须用麦桔作燃料,文火(细小的火)慢慢地烤。
姐姐给锅笼里烧火,轻轻地抽拉着风箱;母亲用手在锅里不停的翻转着圆饼。随着锅里热度的逐渐增加,饼子慢慢地由软变硬、由薄涨厚、由白色变成金黄色。大约一个小时后,随着一股浓香扑鼻而来,皮脆里软的坨坨馍总算是烙好了。
这时,母亲第一时间从热锅里拿出一个坨坨馍,掰一半递给守候在灶台跟前的我,叮嘱着“我娃先尝尝,慢慢吃,别烫着!”另一半递给坐在灶台下的我姐说道:“你尝尝妈烙的馍熟了没有,味道咋样?”尽管母亲没舍得先吃,但她从我姐弟俩大口的吃相中,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母亲那会心一笑,至今还在我脑海里浮现。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