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年啊,年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9:59 阅读(0)

   顾盛杉(江苏泰州)

 
 
年啊,年,曾让我心头生发感慨:
风筝:父母手中的风筝/正月放飞/腊月回归
年关:农历腊月开始了倒计时/亿万归心进入最后冲刺/除夕晚会准备好盛大的欢庆仪式
乡愁:路,越来越冻/包,越来越重/炊烟,越来越浓
丅台:一个个龙子龙孙的彩排/都为了除夕的大幕一开/精彩亮相人生的大丅台
……
除夕前,母亲打来电话,叫我多买些糖果,说是我们刚买上新房第一次独立过年,春节一定要要早早起床,多分一些糖果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尤其强调第一个来拜年的孩子要或多或少给点压岁钱……
记得儿时,总盼着过年。进入农历腊月,便有了年味。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1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到了二十三,年味便显得渐渐浓烈。记得这样的习俗:“廿三小年,廿四掸尘,廿五磨豆腐,廿六蒸馒头,廿八过年节,廿九、三十等过年。”
掸尘、磨豆腐、蒸馒头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就想着穿新衣、吃好的、拿压岁钱,玩个痛快。孩子们在一起还编唱着过大年的顺口溜:“今天巴,明天巴,一巴巴到三十夜(此处读方言ya),豆腐搛搛肉叉叉,花生豆儿满把抓,爸妈不打又不骂。”
腊月二十三,是开始为过大年而紧张准备的日子,称“小年”。“小年”是过年前忙年的开始与伏笔,并非指节日,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国人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间从这一天起,似乎每天都有具体活动,一直忙到除夕为止。
腊月二十四,是民间的“祭灶节”。每到这一天,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民间传说,送灶这天灶王爷上天做“述职报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这天晚上,每家都要把常年贴在灶头上的灶神像揭下来焚化了送上天,然后把灶上灶下打扫得干干净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时,人们在灶神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灶君是什么官儿?其实灶君不过是神界地方派出所派往各家司察善恶的神罢了。一家派一个,有那么多么?看来灶君是从不曾来,也就从不曾走,不过是人们心的寄托。人们把祭灶用剩的糖果分给孩子们吃,那糖果的甜味深深印在脑海里……
除夕天一黑,我们早早上床就寝了,就像西方小孩相信圣诞老人一样,做梦也一直以为会有一个仙女给我们准备好新衣新裤哩。
一觉醒来,天还蒙蒙亮,我们一跃而起,母亲却在房间里传出话来:“别着急,等你爸敬过神、吃口早茶,你们再起来!”屋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们猴急似地起了床,完全忘了母亲的吩咐。父亲门一开,比我们起得更早的孩子在喊:“恭喜发财,恭喜发财,花生糖果拿过来!”父亲一边应着“好”,一边进房拿糖果分给他们。我们顾不上洗漱,便跟着他们出了门。
中午回到家,我们挨个从口袋里往外掏糖果。这时母亲微笑着看我们的“战利品”,小声地问谁家给了压岁钱,因为她也要还给人家小孩子压岁钱哩。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