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人在奇台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6:39 阅读(6)
民勤人在奇台
作者/马振国
在奇台,有不少原藉是甘肃民勤县的居民,遍布于奇台城乡,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为奇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查奇台人的原藉,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从甘肃民勤来的。
自从清代光绪初年左宗棠平定西域大规模地开发新疆以来,就有不少民勤人源源不断来到奇台。甘肃民勤离新疆奇台相距几千里,那时交通又不发达,这些人千里迢迢走西口,全凭双脚行走,有条件的拉个骆驼,驮着婆姨娃娃,艰难西行。没条件的背个背架子,就象玄奘(唐僧)西天取经的样子,盛上干粮和水,还有几双布鞋,步行上新疆,“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这是当时走西口的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听说新疆有个古城子,“到了古城子,遍地是银子”。古城子地富粮丰,那里的人天天吃的是拉条子,白面大刀巴子。这对吃食困难的民勤人是多大的诱惑啊!古城子简直就是他们理想中的天堂。因此,他们冒着九死一生,坚定地向西走着,戈壁滩上到处是人和牲畜的骨殖,这都是饿死渴死在路上的,这些人畜都有一个姿式,都是头朝西,那些死人的骷髅睁着黑洞洞的双眼,龇着白花花的牙齿,似在向他们警告走西口的艰难,但这吓不倒他们追求幸福,追求理想的决心。戈壁滩上没有道路,这些死人和牲畜的骨殖就是路标。戈壁滩上风云变幻,气候无常,时而狂风大作,时而烈日炎炎,每走几百里才有一个水头,有时几天也找不到水,有的人走着走着,便一头栽过去,过几年便变成了白骨路标,又在指示着后人继续前行,民勤人就这样一代一代坚定地走着,从来也没有停止西行的脚步。
那些活着的人历尽千辛万苦,跑烂了几双鞋,风吹雨打把他们变成象木乃伊一样的人形,只有双眼还转动着,终于到达了理想的天堂。到了古城子,在这里扎下了根,凭着他们勤劳的双手,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有的给人家拉长工、做月活,有的挑担子做小买卖,不到几年就有了积蓄,打了庄子盖了房,娶了婆姨安了家,代代相传,生活富足,子孙昌盛,至今已传至三五代。如今和那些民勤人的后裔们喧起来,家家都有一部血泪斑斑的家史。
他们始终忘不了,他们是“镇番人”。在奇台不但有个“镇番巷子”,还有个“镇番街”、“镇番庙”,可见奇台的镇番人之多,那么他们怎么又叫镇番人呢?这要从民勤县的历史和地理情况说起。
原来民勤是甘肃武威地区的一个小县,地虽小但人口众多,是个人稠地狭的地方。民勤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北边是沙漠,南边是祁连山,和奇台的地形地貌十分相似,耕地面积有限,原来有黑河水灌溉,尚称富足,后来黑河水逐渐变小,沙漠植被褪化,逐渐南侵,埋没了耕地,埋没了村庄。据说民勤县城的北门都被黄沙掩埋了,人住的地方越来越少,而人口越来越多,万般无奈之下,便开始四处逃荒。民勤人自古以勤劳而著称,能吃苦耐劳,生存能力很强,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便转移到环境好的地方去。所谓“天下有民勤,民勤没天下”,就是说到处都有民勤的移民,但民勤县却没有外地人,可见逃荒的民勤人之多。
民勤为什么又叫“镇番”,原来民勤旧称镇番县,据说在唐代时,民勤县为番邦占有,“番邦”是那时中原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贱称,后来李靖王发兵平定了番邦,于是将此地命名为“镇番县”,这就是民勤称为“镇番”的由来。
这个名称明显地带有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的意思,在全国带有这种意思的地名还不少呢!这都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大汉族主义思想的产物。清代时以满州人为最贵重,汉族人次之,其它北方的少数民族称番邦、胡人,为不开化的民族。比如:乌鲁木齐旧称迪化,为启迪开化之意;呼和浩特称归化,为归顺驯化之意;新疆的巴里坤称镇西,和镇番一个意思。还有阿尔泰称承化,吉木薩尔称孚远,阜康称乾德,这些地名都带有歧视少数民族的意思。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带有偏见的地名都做了改正,于是镇番县被改称民勤县,因为这里的人特别勤劳,这也符合本地人的特点,他们也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