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马振国:奇台人的冬至节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7:13 阅读(0)

马振国:奇台人的冬至节

 冬至是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这几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一过冬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俗语有“一天长一线,十天长一箭”的说法。

对于这句话,我有切身体会,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还住在老院子里,我和奶奶住的是一间西房。那时的老式房子,门窗上都没有玻璃,而是糊着纸,所以太阳光也是照不进来的,唯有一点,在门头顶上的“亮窗子”上,留下了豆腐块大的一个气眼,因为冬天屋里架煤,为防止煤烟打头,留下个气眼是必要的。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把光亮照在气眼上,于是上墙的上方就照上了豆腐块大的一个影子,也叫亮点。立冬以后,白天一天比一天短,于是上墙的太阳影子在一天天往前移,冬至后又一天天往后移,奶奶说这叫“冬至当日回,夏至十八天”,又说“一天长一线,十天长一箭”。我为了证实这两句话,于是在冬至这天在上墙上的太阳影子旁边画了一个道道,第二天一看,果然再没往前移,而只向后缩了“一线”,十天后,果然长了“一箭”,从此后我对这两句话深信不疑,从此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过了冬至,各地气候都进入到最寒冷的阶段,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之说。过了冬至以后,就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这天起到惊垫后六天共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春风到”,“九”一完,天就慢慢热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是指黄河流域,我们新疆直到清明才能耕种。
冬至虽然是一个农耕节气,也是一个民俗节气,我们奇台人也做为一个节日来庆祝的。
 
 
 
奇台农村中每年过冬至的习俗是吃“杏皮子”,也叫“杏壳娄”,这种习俗从何而来,我查遍了书藉也没找到答案,自从我懂事,每年过冬至节都要吃杏皮子,我问奶奶,冬至节为啥要吃杏皮子?奶奶也说不上。后来我听人说:杏皮子又叫“猫耳朵”,(也确实像些猫耳朵),说是吃了“猫耳朵”,一冬天耳朵不冻,此说似乎也有些道理,但也很牵强。
 
     在我小时候,每到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就要给我们跐杏皮子。具体做法是:把和好的面擀开,犁成一指宽的条状,再切成指头蛋大的小面丁,然后大人小孩一齐动手,在案板上跐,写到这里,这个“跐”我实在是没法认同,因为这个动作是用手来完成的,应该是一个“扌”旁加一个“此”字,但字典上没有这个字,只好用这个“跐”来代替了,给人的感觉好象是用脚来完成的,希望文字专家为这个动作再造一个新字。
 
跐杏皮子用大姆指,按着面丁,往前一推,面丁就变成一个小卷儿,样子很象干果中的杏干卷,我们叫“杏皮子”。为了好看,还可以拿一个新梳子,按在梳子上跐成一个个带花纹的杏皮子。
除了这两种外,还要做一些小碗碗、小勺勺,做法是把面丁拿在手里,用筷子头一捣,便是一个小碗碗,再在后面捻一个小把,便成了一个小勺勺;还有把面丁拿在手中,两头朝反方向捏扁,叫做“鸡冠子”,或叫“豆花子”;还把面丁搓成两头尖尖的小棍,叫“鱼娃子”。这也是一种面食文化,还有点艺术性,所以小孩子特别爱做,每年冬天都盼望着冬至节来临,好跐杏皮子。
 
杏皮子跐完后,奶奶还要把冻着的鲜羊肉切成肉丁,青萝卜、红萝卜、豆腐等调味品也切成小丁,奶奶说,冬至早晨不能动刀,我问为啥不能动刀,奶奶也不知道,只说是先人们遗留下的。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