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带褶的包子说起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5:28 阅读(0)
从带褶的包子说起
何晓炜(山东烟台)
我从小喜欢吃包子,尤其是奶奶包的韭菜猪肉馅的包子。大锅一掀,在热气腾腾中挑一个褶最多的,吹腾半天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时过境迁,记忆中的包子还是那么香,但最让人忘不了的还是那些包子褶,只有奶奶才会包出的层次脉络分明的包子褶,就像人这一辈子,曲曲折折,苦尽甘来……
奶奶经常给我讲父亲小时候的事儿,特别是“三个包子”的故事已经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食物都是按劳动力供应。那一年,爷爷在外面谋事,奶奶拉扯着三个孩子,姑姑、大伯和父亲,姑姑12岁,大伯9岁,父亲6岁。有一天,姑姑从村里食堂打回三个包子,食堂的人说:“你家就两个劳动力,三个包子就不错了!”于是,一家人坐在炕上看着碗里的三个包子,奶奶很自然的把包子分给了姐弟仨。三年自然灾害,每个人的肚皮都是瘪的,懂事的姑姑要给奶奶掰一半,奶奶坚决不要,毕竟12岁的姑姑已经能挣工分了,不能再饿坏肚子。于是奶奶想了个法子,父亲还小,就从他手里掰了一小半。并跟大伯说:“你也分给娘一点点吧。”还没说完,大伯就哇的一声哭了,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从一个半大小子手里掰包子,那简直要了他的命。这就是“三个包子”的故事,每次讲完,奶奶的眼角都噙着泪花。时至今日,每次路过年久失修的村里大队旧址前,我都要端详很久,庆幸的是,四个人分三个包子的故事再也不会上演了。
90年代中期,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白面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品了,奶奶作为一个面塑高手,终于结束了没面可塑的日子。逢年过节时都被乡里乡亲的叫去做面人、寒燕,还有各种莲花馒头,我经常跟在后面观摩,听着左邻右舍对奶奶的面塑作品评头论足。当时我的脑海里根本没有艺术品的概念,活灵活现的面塑再好看,也赶不上奶奶包的包子好吃,所以就格外盼望家里包包子的日子。我和弟弟只吃奶奶包的包子,两个字,褶多。只见奶奶左手拿皮,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围着包子中心转,就那么一瞬,褶多的包子就诞生了。我曾一度怀疑奶奶真的拥有金手指,因为后来见过吃过的无数个包子,包括自己做的包子,都做不出奶奶的褶来。包包子时,奶奶每次总要把馅儿抹的干干净净的,最后出来的包子奶奶叫她“四不像”。这个“四不像”包子,她老人家每次都抢着吃,还说吃这一个就够了,总比困难时期没包子吃强。长大后,我才明白,奶奶就是想让我和弟弟多吃几个,她省下来的可以留着给我们晚饭、早饭吃,可以让她的孙子辈多吃几个她亲手包的包子。
日子总是那么快,奶奶今年已经93高龄了。岁月的风霜已经不允许她继续做面塑、包包子了,但她还是闲不住,时常坐在老家的大门底下,一针一线纳着鞋垫,仿佛要将她一生的沧桑都纳在鞋垫里。奶奶用她一辈子的辛劳告诉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做人一定要勤劳、善良、用心付出、尊老爱幼……
无“褶”不人生,苦难终会过去,希望就在眼前,唯愿我的奶奶永远健康、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