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饺子与哲思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16:35 阅读(0)

 饺子与哲思

          冯新生
 春节临近,最凸显人们兴奋点的时段,当属农历腊月三十之夜与农历正月初一之晨。那时段,最富代表性的吃食,自然是寓意多、滋味美、形吉祥,阖家之力制作的过年饺子。
  我曾经历白面、肉类等主副食限量供应的年代。故此,胡同市井人家多以粗粮淡饭为主,吃一顿饺子便是改善生活。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大快朵颐吃上几次香喷喷的饺子。那时,春节多雪。当除夕夜的雪花围着街灯飞舞时,家家长辈说着吉利话,围在灯下包饺子,饺子馅儿虽普通,但心情却高涨。
 
 
  “好吃不过饺子”。这句父亲常在春节时念叨的话,让我自小就对饺子有所偏爱。人到中年,对此话探究起来——“好吃”,或许是涵盖性较强的赞语。主要表现在饺子本身带有吉利意味的内容——制形如元宝,迎合人们发财的意愿;顺缝捏合,表达人们企盼年年“顺和”的愿望;饺子外表相似、内蕴各有千秋,诠释众人看似大同小异、实则各有特性、各具寸短尺长的现象;饺子在沸水里上下翻滚,预示新年升腾之象,特别是邻里间剁馅时故意发出的那种激烈的响动,总是把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佳节气氛播扬得恰到好处。
  除夕零点下锅煮饺子的习俗,自古延续到今,人们乐此不疲。因饺子腾波鼓浪之时,恰是夜间零时,为旧年与新年更替交接之时,所以饺子自古被称为“交子”。饺子的名称很多,古代食典中,称之为馄饨;满族人称其煮饽饽;蒙古人称它扁食……
 
  我难以忘怀的是——那年春节期间,我进入冬雪覆盖的蒙古草原。站在高坡处茫然四顾,确有几分荒寂感。稀落的屯寨如茫茫云海里的几点若隐若现的风筝。在那里追寻年味儿,要踏着咯吱咯吱的积雪走到蒙古包里才能看到。草原人家年夜饭的画面,与平原大同小异——一家老小围着火塘吃着扁食,四周堆满了酒肉。旁边有几位身着艳丽服饰的草原女子载歌载舞。他们说,过大年期间,酒肉剩得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富裕。蒙古人的扁食馅儿十分充盈,馅儿的成分相当单调,以肥牛肥羊肉为主。个儿较大、皮儿也相当筋道,很能折射这个民族的朴真、粗犷与坚韧。除夕夜的草原,少了大都市的繁锦与色彩,却真切显现人与人之间的诚挚。蒙古包外风呼啸、雪飘舞,难阻汉子们举杯互诉心曲的节奏。
 
  北京一些酒店或酒楼的饺子,随着多地食客云集,多了些花样。譬如,一盘饺子有10余种馅儿,店家说,此新品叫什锦盘,这样吃会有“意外惊喜”。因为无论是天南地北的食客、不同地域不同口味的食客,都有可能夹到“自家乡味儿”饺子。然而,饺子馅儿与人们的视线毕竟隔着一层面皮,薄薄的、柔软的、雪白的或彩色的皮啊,常常给人带来一种不可预知的滋味儿。“有可能”一词,有时很折磨人。于是,人们伸出的筷子多在饺子盘上画圈儿,眉宇间本来朗悦的神情,瞬间变得乱云飞渡。
 
 
   “人心隔肚皮”的俗语,这时,与吃饺子形成互映。由此,悬念吃法,便成为隐含几许哲思的食文化现象……
    不管怎么说,盘中的饺子,迟早会“露馅儿”,一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外表如何,重要的是内在滋味……
 
 
 
    写物亦是写人生写人性,这是冯新生文字的特点。(赵云翔)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