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红高梁”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0:16 阅读(0)
邂逅“红高梁”
文翟国胜
不经意间,在所住小区大门对面的荒地边见到了几株亭亭玉立的高梁,想必是他人为观赏所种。心中一喜:久违了,红高梁!此时,我立即想起了两句话,一是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赞扬志愿军战士马玉祥“像秋天里的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二是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那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高梁,又称蜀黍,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它根系发达,秸杆高大,既耐旱又抗涝,特别适应盐碱贫瘠之地,被誉为“庄稼家族里的骆驼”,上世纪五六十代在豫东平原的田野里经常能看到它。记得当时没少嚼高梁秆,我们叫它 “甜秫秸”。高梁面蒸的馍呈淡红色,称之为“杂面馍”,很难下咽,好像也没有什么营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家里有一个用高梁叶编的蓑衣,臃肿得像个棉衣,平时挂在家里的门后,雨天外出时偶尔披一下。倒是用高粱穗缨子编的笤帚和炊帚,家里常年都在用。如哪一天小孩犯错了,大人们往往用它来作为惩罚小孩的工具。
高梁什么时侯从人们的视线中退出的,这个已很难说清楚,好像就是不知不觉之间吧。现在不要说城市,就是在农村,也很少能再见到高梁馍了。偶尔遇上,也是饭店的主人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推出的产品,其价格比白面馍还要高。物以稀为贵嘛,买不买在你。现在人们不再种高梁,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原因,一是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高梁不抗倒伏,容易遭受“虫咬鸟食”,远不及大豆、玉米的产量高,自然经济效益不高:二是品质差,不适于食用,市场需求量很小。当然,高梁可以酿酒,中国的名酒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料,“金门高梁酒”在市场上也相当火。但“民以食为天”,相对于吃饭,饮酒的需求量就小得多了。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莫言的《红高梁》红极一时,张艺谋在其家乡山东高密拍摄以此小说为底本的电影时,还专门种植了50亩红高梁,因为高梁价格低,当地已没有人种植高梁,而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了。
2012年10月,莫言的《生死疲劳》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家乡掀起了“红高梁”热。某官员表示: 要斥资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梁,打造红高梁景区,“赔也要种”, “先扔一千万”。其言一出,社会哗然。有识之志愤然诘问:“赔也要种”,钱从哪里来?如此浪费公共财政资源,莫言会乐见、百姓会支持、纳税人会同意吗?后来,此有悖经济发展规律的“万亩红高粱”计划最终搁浅,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至于高密现在已连续举办多届的红高粱文化节,则是当地借莫言之名,打造文化品牌、传承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载体。从文化节举办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民俗文化文艺展演、红高粱主题摄影大赛等内容看,它是一道文化大餐,旨在突出“文化高密、美丽家园”主题,进一步提升和扩大高密“大禹封国、三贤故里、莫言家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与种多少红高粱则并无太多直接联系,且文化节效果也不错,则是值得称道的。
行文至此,想起一位曾在一定层面上负责过种植管理工作的政府官员讲的一则“冷幽默”:其在家务农的哥哥问他种啥赚钱,他实言相告:“不知道”。最后哥哥一定要这位“负责过种植管理工作”的弟弟提建议, 弟弟坦言:“政府让种啥,你最好不种啥。”原因很简单,一哄而起,往往造成市场饱和,也就卖不上好价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