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枕徽襟池,缘江带河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5:12 阅读(0)

     东流山下祭英魂

 
何志宽
 
2018年4月,我曾随县政协组织的“重走铁军路”采访团去了安徽泾县。泾县古称猷州,地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 ”,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 ,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可“重走铁军路”的我们倒不是来欣赏山光水色,而是要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云岭新四军军部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做一趟红色之旅,去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追忆和凭吊英烈们的革命业绩。
 
那是我第二次去云岭,记得第一次到云岭还是近五十年前的事。
 
1969年12月,我应征入伍在南字224部队服役,部队的驻地就在皖南山区宣城县一个叫三天洞的地方。1971年12月,为响应毛主席“野营拉练好”的号召,我被选派参加了南京军区后勤第14分部组织的大规模野营拉练活动。近千人的部队在宣城集结,经过分组编队和动员便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行军野练。为锻炼战士的耐力和磨炼我们的意志,拉练指挥部按实战要求特意根据皖南山区的特点制定了行军路线。部队时而翻山越岭,时而跨溪趟河。那会正值隆冬时节,翻山一身汗,趟水两脚冰,这对于长期居住营房的我们真是从未有过的检验与考验。几天下来,有些战士不免叫起苦来……
 
针对部队在拉练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队伍于1972年元月2日晚进驻到泾县云岭的罗里村附近,开始了一周的修整、学习和革命传统教育。
 
元月4日,部队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距当时整整三十一年前,新四军9千余人从那里开始北撤。
 
1941年1月6日 ,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三十一年后的那一天,我们拉练部队沿着新四军北撤路线来到皖南事变的发生地茂林。在那里,指挥部的“一号首长”给我们讲述了当年国民党部队是如何对着毫无准备的新四军打响了第一枪,由此拉开了皖南事变的序幕……
 
7日,我们来到茂林以东十多里地的东流山脚下,山脚向东有偌大的一脉平川洼地,这就是石井坑。新四军五千余人在这里进行过三天三夜悲壮的守备战,最后在弹尽粮绝、阵地失守的情况下被迫进行分散突围。这里的山上山下到处都洒遍了先烈们的鲜血,更有几千英魂留在了这重山群岭间……据当地老百姓说,就在解放后的许多年里,还时常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间发现一具具先烈的遗骨。
 
那天,东流山下庄严肃穆,整个拉练队伍在山脚的坡地上按九个纵队一字排开,由九号首长主持的一场简单而庄重的祭祀先烈英魂的仪式于这里举行。仪式开始,1号首长高举信号枪向正前及左右方的上空各发射一枚红色信号弹,随即冲锋号声响起;整个部队在一位参谋的指挥下唱起了刚学会不久的《新四军军歌》: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嘹亮的军号声、雄壮的军歌声响彻在整个山谷间……接下来,五号首长给我们讲述了皖南事变中他亲历的战斗过程。
 
五号首长个子不高,半百的年纪,操江西口音,他是成功突围出来的两千余人中的一个。在坚守东流山主峰战斗中,他的左肩锁骨被子弹洞穿;而他的连长、指导员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整个阵地失守后,部队开始分散突围,他在突围中被打散,后被一个叫王培臣的指挥人员收拢继续投入突围战斗。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