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匠人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3:28 阅读(0)
村庄匠人
(潘仕栋)
一个200多户千余人口的村庄,人们耕田种地,养猪喂鸡,务工经商,过着殷实的生活、平静的日子。回望前尘,在经济还比较落后、机械化仍遥不可及的年代,大家各尽所能、各展其技。那些谋生的本领,既增加了一份收入,更是一种荣耀。经历岁月的沉淀,透出匠人的气息。泥水匠、瓦匠、补鞋匠以及铁匠、修车匠、竹匠……一个行当一类匠人,木匠杨叔和石匠黄伯乃其中一员,也是特殊的一员。
杨叔心灵手巧,饭桌、衣柜、凳椅、打谷桶、粮仓、碗橱……不同规格不同样式,均可制作,件件精品。从锯到刨,从拼装到打磨、凿孔、接榫、涂胶、上漆,一气呵成。杨叔收的手工费很低,遇到贫困家庭来给子女做书台、小木箱,杨叔就让他们拿点米、豆抵交。农户需维修家具,则不用另外付酬了,留杨叔吃碗饭喝口酒即可。杨叔孤身一人,物质方面不多奢求。做木工以维持生计,这是杨叔的生活态度,卑微却自尊,撑起前行的精神支柱。杨叔确实心灵手巧,他用心打制家具,用心直接指挥着手,因为他是盲人。杨叔的眼盲是先天性的,更叫人不可思议了,他是用手一寸一寸地感知某类家具的形状,脑海中有个模样,尔后依样制作。可他对尺寸、比例的掌控又如此娴熟,用锤、用锯又如此精准把握了力度、位置。当初他决定学做家具时,该心怀多么强烈的信念啊。杨叔已过世二十几年,村民忆起他时还深深折服。
黄伯年近七旬,跟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他偶尔打个石臼、刻个石磨,钱财已属次要,疏离久了,难免技痒。黄伯生养了4男1女5个孩子,嗷嗷待哺等穿等吃的阶段正是实行集体生产之时,家里年年超支,逼着黄伯发展副业改变窘境。跛脚的黄伯竟选择艰辛繁重的石匠行当,或许他考虑到别人对此不屑一顾,竞争者少。虽生活困难,但当时家庭添置石臼石磨之类的用具,就像当下购买冰箱彩电一样普遍,黄伯的订单不断。或在山坡上打制好再运回来,或搬成块石头到家里凿刻,村巷间时常传来黄伯推独轮车的“吱吱”声。大伙忙这忙那,没空去理会黄伯的劳作,只知道每隔两三天就听说李家的石臼交货了,张家的石磨完工了。黄伯的回报其实与付出是不对等的,有的人家还赊欠,黄伯毫无怨言。多一元几角的收入总比没有的好,看到各家各户用上自己制作的石器,黄伯就十分高兴。在乡亲邻居们的眼里,实诚的黄伯不“掉价”。儿女成家立业后,黄伯放缓石匠活儿。部分农户喜欢舂磨些五谷杂粮,恳请黄伯打制小号石臼石磨,叮当的凿刻声引来一批年长者,他们边看边议,扯开抚今追昔的话题。幼儿们投来好奇的目光,却无兴趣近前探究竟。
手艺湮灭,再不出现匠人。匠人渐逝,手艺已难传承。这是一个现实,一个三言两语难厘清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