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1 11:53 阅读(1)
生死之间
原创 我是若尘 若尘说电影
人到中年,身边的人慢慢的开始死去。
父辈中,年老一点的,一个接一个去世;同辈中,身边的朋友,隔三差五就死一个;小辈中,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偶尔也会得个白血病什么的,就死掉了。
有人说死了死了(liao),死了(le)就了结了,完了,一生结束了。
萧红在书里写到: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代表。生了就任其自然的生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假如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接了当的,不加思索的说出来,人活着就是吃饭穿衣。
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还有一句话,罗曼罗兰说的: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朋友桃子,也说过这样的话: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存在可能性,人死了,就是失去了可能性。当一个人死了,一切事都也就确定了。
人生碌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在各个文明中,看待死亡的方式也不同。
中国儒家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就是逃避死亡,做一个掩耳盗铃的人,好像只要你不去想它,它就不存在了。
中国道家虽然直面死亡,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条死胡同。道家想用炼丹和修行的方法,达不到长生不老,这纯粹是胡扯。深究起来,还是掩耳盗铃,不敢面对。
西方的基督教有一位教义大师:奥古斯丁,他把摩尼教的二元论带入基督教,提出了天堂与地狱的概念,说人死了之后,好人去天堂,坏人去地狱。
佛教中,也有因果轮回的说法,但那是从印度教中吸收过来的。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出生与死亡,所谓生死,都是虚妄,都是人的执念。
咱们中国人,大多数都是怕死的,认为死亡是不祥的,被忌讳的,不能说起的,好像你只要不提起,死亡就不会来。
当突然有一天,死亡来到面前,我们便会惊慌失措,先开始不承认现实,接着转向绝望。多数人都会在绝望中死去。
其实,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出生,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死亡;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时代,也不能掌握事业成就的大小。
所谓人生,就是在一个环境里的一段时间罢了。那些资产金钱,情感体验,社会价值,包括生前身后名,在死亡面前,都不过是一场空,一场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