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乡村灯会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1 11:25 阅读(0)

 乡村灯会

文/吴建明
------
 
“今天是元宵节,去湘乡看灯会去。”同事的一句话将我拉回几十年前的记忆中。
 
在我小时候懂事起,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娱乐节目少,每当新的一年来临,最让大人和小朋友兴奋的就是新年里开始的耍灯了。
 
农村有句俗话叫“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意思是大年三十晚上火要烧旺,元宵节晚上要灯火通明,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人兴财旺。在我们那里,花灯是从大年初一、初二就开始,一直玩到元宵节这天才结束,也预示着新年过完了,该收心赚钱了。
 
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龙灯队,有的有狮灯队。一般都是年长者提灯笼,兼收红包、毛巾、烟等,年轻力壮的则负责舞龙、舞狮、耍棍、耍凳的任务。
 
------
 
每到一户人家,主人家早早就准备了鞭炮将灯队迎进堂屋,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间类似于现在客厅的堂屋。堂屋顶上有亮瓦,光线较好。灯队进到堂屋,首先是对神位上的列祖列宗敬礼后再开始表演。舞龙、耍棍的在堂屋上下翻腾,伴随着一声声助威式的呐喊声,让耍的人意气风发,看的人热血沸腾,主人家间或放一两串鞭炮助兴,有个别调皮的主人还特意将炮火丢到耍龙人脚下,看到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周围看热闹的村民高兴得哈哈大笑。这个时候最开心的当属小孩儿了,一大帮小孩儿吃着主人给的糖果、花生、瓜子,放着在地方捡的“散炮”,一个个忙的不亦乐乎。龙灯队里耍棍的一般是二人对打,那“呯呯”作响的棍声让小孩子心惊胆战,生怕棍子飞到自己身上。最让人惊心动魄的还是耍凳。十几条凳子垒起来,有时高度都到堂屋顶了,下面看的人吓得张大了嘴,生怕顶上的人掉下来,所幸耍凳的人功夫高,每次都有惊无险地完成了。
 
舞狮队伍也很受乡人欢迎,舞狮讲究的是舞狮人高超的技巧,狮身一般是两个人控制,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也有一些扮小狮子的是一个人表演,那舞狮人都是要有几分功夫的人才能舞得转的。首先面向观众站立,张开血盆大嘴摇头晃脑,前面再站一个手拿铃铛的汉子或美女,把铃铛一闪,狮子就像去咬铃铛一般,围着铃铛玩出诸多跃、滚、腾、立等动作来,手拿铃铛的同样也会拿出翻筋斗、一字马等高难度动作。引得围观村民一阵高过一阵的喝彩声。
 
------
 
舞龙最让人心跳的就是二条龙相遇,一旦两个舞龙队碰到了一起,那是肯定要斗一场的。这时就是体力、技巧的真实体现了。首先,二条龙各自上场表演,哪队获得的掌声越多,赢得的鞭炮声越响,就说明舞得越精彩。万一有哪队不服气,那就只好二条龙斗到一起了,舞龙时最岂的是二条龙耍的时候缠到一起,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就会引得围观群众哄堂大笑了,舞的人也会手忙脚乱、面红耳赤,快速解开。那时的舞龙队都是经验丰富的人来耍的,不但功夫要高,而且要胆大心细。毕竟斗龙表面上激烈,但肯定不能让人受伤,所以一般来讲,无论怎么激烈的斗龙场景,双方发生冲突、受伤的事情还是很少的。新年嘛,总是开心、喜乐为主。
 
灯会一般到元宵节这天就结束了,过完元宵就预示着要出去忙农活、赚钱了,在元宵节晚上,家人还会给家里的主劳力敬上一碗酒,农村叫“喝了元宵酒,功夫到了手”,元宵过完,年也过完了。早几天我在农村也看到过几个耍灯的,就是一个老人拿着一个龙头,身后跟着几个涂脂抹粉的人,现在的龙灯耍的人少了,大家的兴趣爱好也多了,人员分散了,有跳广场舞的,有喜欢看电影的,更多的人都是每天摸着手机,围着麻将机转,还有几个人愿意像以前一样,打着赤膊耍灯呢?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