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河:山野乡村那盏灯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4:22 阅读(0)
赵承河:山野乡村那盏灯
安徽金寨县的银山畈,地处皖豫交界的山峦叠嶂之中,如万山环绕的一颗明珠,闪耀着纯天然的光泽,宁静、安详而又闭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散居在每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如刚做好的指挥官沙盘上随意散落的几个碎屑,没有公路,也没有电,落寞地放在那里。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银山畈一片寂静,放眼望去,漆黑一片,呼啸的山风,偶尔夹杂了一两声的狗叫,家家户户的房子里,透出微弱的光,对于喜欢夜间读书的人来说,这个照明的问题最为头痛,因为当时的照明工具是原始的含油脂的松树杆做的,农民们在山上找到长在北风头上、松树皮外面带有白色的小蘑菇状的松树砍回来,这样的松树含油量特别高,树身也比油量少的松树重得多,很沉。松树砍回来后,锯成一截截二尺多长的树筒子,用斧头逢中对折劈开,一次次的这样逢中持续的劈,一直劈到树杆成为大拇指粗细的小棍子,就算可以啦,整齐地码好,到了天黑,就点燃起这个,架在炉子上,用来照明。
▲摄影/刘洪进
这个含松脂的柴小木烧起来,有一缕浓浓的黑烟,能把整个房间熏黑,并且还能结成灰吊子,挂在房椽子上,墙壁上,有时随风吹掉下来。
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汇聚在这堆松脂的火光下,吃罢饭各自到房间的时候,就取走一块燃烧的松脂,带到房间去,在房间内接着往上加松脂小劈柴,所以,看书写字的时候,在这样的光照下,特别不方便,因为有时会掉下松脂燃烧后形成的火炭,不小心就烧了书本纸张,同时,还要随时加上松脂,否则,就熄灭了。
从来没有人家舍得点蜡烛照明,因为买蜡烛的费用是当时的老百姓承受不起的,再说了,小商店里也没有那么多蜡烛卖,所以,基本上都是用油松照明。
▲摄影/刘洪进
随着国家经济的慢慢发展,到七十年代末期,已经有了柴油和煤油灯,和燃烧松树劈柴照明相比,那可是一大进步。
心灵手巧的人家,会找一个用光了的牙膏袋,把牙膏袋的袋身剪开,卷成三四寸长、筷子粗细的圆筒,圆筒里穿上棉纱线,把这个小圆筒插进牙膏袋那出口的嘴里,刚好牙膏头那个圆形的肩,覆盖在墨水瓶口上,一盏漂亮的煤油灯就做成了。不是心灵手巧的主人呢?直接拿一个萝卜,横着切两刀,一个厚而圆的萝卜片,中间戳个洞,找一根毛笔杆子粗细的竹管往里一戳,竹管里放入棉纱线,放在墨水瓶上,就是一盏煤油灯了。
▲摄/杨鸥
这样的油灯,点燃了,油烟少,亮度高,一瓶油能管几个晚上。最好的是《红灯记》里那样带罩子的马灯,不怕风,又亮堂,然而,山村里用的少,基本是学校和机关单位里的人用那样的马灯。
然而,要想熬夜看书学习,还是不行,舍不得买煤油来熬夜,当时形容一个人不会过日子,就说这个人:“白天游游荡,夜晚熬油亮。”也就是说要把所有的活儿尽量都安排在白天干完,不要在夜里点灯费油。那时想写一篇文章点煤油灯,这个待遇还是较少的。一般情况下,还是煤油灯加松脂小劈柴照明的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显地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加快了。首先是通了公路,虽然路面没有柏油,也不是水泥路面,然而,能通车,已经让我们异常兴奋了!
接着,居然又通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