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於湾的井│美丽乡愁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8:04 阅读(0)

於湾的井│美丽乡愁

 我的故乡合肥东乡於湾村,曾是一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庄,人口众多。早年,於湾没有人家有私井,只在村西头有一个用青砖圈砌的水井,人称西头小井,另外还有几口位于水塘边的土井。

小时候,我家祖屋在村子中间偏西,西头小井就在我家门口晒谷场前大藕塘的西南角。因为井的位置距水塘较近,水源充足,所以水井的深度较浅,从井口到井里水面的高度大约三米左右。这口井不知凿于何时,井口用三大块弧形的糙石压顶,我幼年时见到井口的条石上被打水的井绳磨得遍布沟痕。
记得大集体时,每天上工之前和天黑放工以后,井台四周站满了准备挑水回家煮饭的人们。本来有大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小孩跟着跑来跑去玩闹的去处;因为大人们总是吓唬小孩不能到井台上玩耍,以防有人掉到井里,所以我们也只有趁着大人打水的时候,远远地站到井台边上把头伸得长长地向井里看看,但每每总是被大人的呵斥声赶走。正是这样,所以幼年的玩伴们就把谁敢去井台边玩耍当做胆大的表现。
记得有一年春天栽秧的时候,我和同伴小马、三宝、敬年等在一起玩耍,比谁的胆子大。其中有人急了,就说我敢往井里撒尿,另一个说你敢撒我也敢撒!说过后,我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谁知,还真有两人又偷偷跑到井台边上往井里撒了尿,其中一人的小妹妹告诉了栽秧放工回来烧锅做饭的大人。结果可想而知,那两个调皮胆大的小孩免不了尝一顿皮肉之苦,两家大人也不得不辛苦地下井淘井。
虽然我没有见到过俗语中所说的“瓦罐不离井口碎”的现象,但是我倒真的见过不少次人家打水时,不小心将小量桶(用于提水的秀珍版木桶)掉到井里去的情况。每到这时,就一定要找到一个铁架钩或木架钩,把架钩拴到井绳上,然后趴在井口,一次次地试着钩起漂在水面上的小量桶。
1978年大旱,从春天就很少下雨。地处江淮分水岭南坡丘陵地块的於湾,人们生产生活用水更加困难。由于一直少雨,又加上当年夏季高温,池塘河坝里的水都被人们打取挑去灌溉庄稼了,洗衣洗菜、牲畜饮水都很困难,人们要到离村很远的也快干枯见底的於湾大坝去洗衣洗菜,西头小井里的水也变少了。
那时候,每天井台前里三层外三层摆满了等待取水的水桶。每天早晨,母亲让我和二姐守在小井旁,等着井中渗出一点水来,就用小量桶打一点倒进大水桶里,等一担水桶装满了,再把我家的两桶水挪在井台边,等我母亲放工,再来挑回家去。二姐既担心后来的人将我家水桶带倒了,又怕人家偷我家桶里的井水,所以便自作主张准备自己挑起这百十多斤重的一担水回家。她好不容易将一担水挑起了肩,正打算迈步,恰好我的老舅路过此地,大喝一声,“小九妹!你搞什么?赶紧放下来。”二姐懵懵懂懂地刚刚放下了担子,就被老舅用手指点着额头责骂道:“你不想活了!你才多大?你想残废啊?这一担水会把你压吐血的!”
那段日子,不少人家的水缸已经见底,在西头小井也很难打到水,只好挑着水桶去邻村葛祯的大老井(太深了,一般人打不上来)挑水吃了。
时任於后队生产队长的於国龙大哥,与於西、大坝生产队的乡亲们商量后,决定在於湾西头小塘下埂附近葛明进四舅家场地下沿处再挖一口井,以解决於湾西头人家的吃水问题。
那时候挖井基本上还是锹挖镐刨,土方运输也全部是人工。我的表姐夫席绪武(他与我们是老亲,我叫他哥哥)也在当时的打井队中工作。随着井坑越来越深,我对井底工作人员的安全越来越担心,他们是如何保证这越来越深的土坑不塌的呢?万一这井坑塌了怎么得了呀?每当我去看热闹的时候,只要看到绪武哥在地面上工作,我就放心多了。
有一天,母亲叫绪武哥到我家吃晚饭,我实在是忍不住好奇和关心,便向他打听他们是用什么办法让井坑不塌下去的呢?绪武哥笑道:“绝对不会塌下来的,我们挖一截就用胀圈胀起来,胀好了再挖,挖到见水后再慢慢砌砖,你们放心好了。”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