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火炕上的乡愁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3:04 阅读(0)

火炕上的乡愁

 李百合

 
 
 
东北风俗是满族风俗与山东风俗的结合体。东北地区属于苦寒之地,过去一直是满族人的龙兴之地;民国前后,山海关以南的人就是俗称的“关里人”大量移居东北地区,尤其是山东人最为普遍。然而火炕的使用,并不源于满人,也不是山东人从遥远的关里带来的。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火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发明是龙江的先人“沃沮族”人,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的“沃沮族”遗址中,被考古学家称作“低火墙”或“烟道大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满族先世)“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说的“环室”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弯子炕”。
 
 
 
火炕是一种传承里的乡愁。在东北,火炕的作用不仅是在其上面睡觉和吃饭,他还有许多其它用途。东北火炕能体现一种传承,一种百善孝为先的传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人家搭的炕都是“顺洞炕”,在炕面下搭成四条烟道,这样的炕上下热得均匀,但也有炕头炕梢之分,炕头比炕梢要热许多。东北有句俗话:你这人不知炕头热炕梢热。意思是说,你这人好坏不分,不知轻重,不懂人情冷暖。所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家都要把炕头让给老年人睡。这在哈气成霜、滴水成冰的冬天,是很享受很温暖的事。儿子媳妇孝不孝敬老人,在这里能得到完美体现。炕上常备三种物件即针钱笸箩、烟笸箩和火盆。每每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就会热情地打着招呼:来了,快炕上坐,暖和暖和。打完招呼就要把跟前的烟笸箩推到客人面前,让客人卷烟抽。一句话,既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又让客人一身的寒气一扫而光,这种特殊的问候给人一种暖而又温馨的感觉。
 
火炕是儿时温暖记忆里的乡愁。火炕是东北地区冬季取暖的重要工具。那时候,因为人多柴少,很多人家都舍不得搭炉取暖,一铺大炕是很好的热源。屋内的外屋有灶台,不做饭时可把什么树叶子、柴禾碎渣、甚至干透的猪马牛粪等一些可燃物添入灶坑或土炕里的囊灶中,不让其着得太旺,只是长期熏着保持长期供热即可。如此炕热屋暖不但提高了室温,还能给人以屋外天寒地冻屋内温暖如春两重天的感觉。
 
火炕是藏在“猫冬”里的乡愁。一进入寒冷的冬季,东北人都喜欢“猫冬”,这时候的火炕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炕上常常是孩子们冬季游戏玩耍的地方,男孩子在炕上凑在一起扇片儿、打扑克等,女孩两个或三个的在一起欻嘎拉哈。扇片儿的啪啪声和着哗啦啦的欻嘎拉哈声,母亲打纳底绳时飞速旋转的拨浪棰声,父亲在炕下的地面上呲呲的挎着笤帚糜子声,像一首五重奏,是那般地热闹和谐。有的孩子淘气,什么也不玩,就在那里专门地鼓捣火盆,整的满屋子爆土扬长、烟气刚刚的,母亲喊了几声还是不听话,就会随手抄起线板子,照着孩子的脑瓜子“嘎嘣嘎嘣”就两下子;那时的孩子皮实,憋兜憋兜两下嘴,大声都不敢哭躲到炕旮旯去,一会便睡着了,一场大觉醒来还是照淘不误。
 
一进入冬月,家家都要把冻干好的苞米穗子挎进炕上的大笸箩里,全家人不分白天黑夜地搓苞米。忙完搓苞米,还要扒麻,打麻稔儿,打麻绳、打袼褙、做鞋,一套忙完之后就得准备发面蒸粘豆包了。蒸粘豆包的手续颇为繁琐。先要在炕上把收下来的糜粒炕干。把炕席掀起,里面的谷草撤去,把炕面扫得干干净,把糜子倒在炕上均匀地摊开,再在上面把炕席铺上,这样既不耽误把糜子炕干,又不耽误人在炕上做活、睡觉。糜子炕干后要拉到生产队的磨房碾成面,这就是黄面或称黄米面;家家把磨好的黄面兑上苞米面和好,放进黑色的大土瓷盆里,搬到最热乎的炕头发面。炕不热发出的面又酸又臭,蒸出的豆包很难下口。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