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家门口的塘 | 美丽乡愁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0:18 阅读(1)
王琼:家门口的塘 | 美丽乡愁
水塘,是童年的歌谣,装满朴素而快乐的音符。
上小学时,家住在一所与村庄为邻的学校。学校没有大门和围墙,与村庄连成一体,四周有不少野塘。说是野塘,是指自然天成,不是人工挖的。这些塘,埂上有无人照看却盈盈开放的栀子花、金银花和野蔷薇;塘边水草丰茂,红蓼、野茭白和芦苇各有天地;水面飘举着清圆的莲荷;水里生活着鱼鳖虾蟹等水族;还有来觅食的长腿鹭鸶、翘着头游泳的水蛇,真的是野味十足。学校住的老师不少,大大小小的孩子也多,呼朋引伴,扑蜻蜓、摘野花、舀蝌蚪、捉青蛙、打水仗、钓鱼、扳虾、戳泥鳅、捞野菱角、采鸡头果、砸冰块等等,一年四季玩得不亦乐乎,对这些水塘没少动脑筋。
彼时很崇拜自家大哥。他长我两岁,钓鱼扳虾的本领在男孩子中是拔尖的。那会儿作业不多,不像现在的孩子被成堆的作业、各种补习辅导班、特长班绊住手脚。不上学的节假日,钓鱼扳虾是他的主业。吃过早饭,出去钓半天,总有收获,中午我们就能喝上鲜美的鱼汤了。钓鱼的诱饵,是自己挖的蚯蚓,连土装在一个瓶子里;鱼钩,是自己用铁丝做的,鱼竿就是家里长些的竹竿,一头粗一头细。就这装备回回能钓到鱼,不服不行。扳虾更有趣,扳虾用的罾,是将一个桌面大的网用两根剖开的竹条交叉固定,交叉点用绳子系着,可以撑开也可以收拢,这工具也是大哥自己做的。最让我佩服的是大哥会像渔民那样织网,也不知是怎么会的。他用竹片削了织梭,偷拿了母亲的一包绣花的丝线,待母亲发现,丝线都变成了虾网,母亲笑骂了两句也就作罢。大哥苦干了不少天,做好七八个扳罾,收起来串在一粗实的长竹竿上,扛肩上往塘边扳虾子去了。
当然还要带上饵子。虾不挑食,什么都吃。但大哥用得较多的是河蚌和咸鸭骨头。学校操场沙池里有很多大河蚌,应该是下雨天从河里上来的。我们捡了回来,大哥把它们掰开,用网中间预留的两根线系紧。河蚌肉雪白肥嫩、咸鸭骨头香味浓郁,虾子很爱吃。天擦黑时虾子来吃的多,家人也都跟着去看。大哥把虾罾用长竹竿放到水里,过三五分钟再挑上来,虾罾吃了水很有些重,父亲也帮着挑。挑上来放下,用手电照过去,河蚌或咸鸭骨头上常有好几只青亮的大河虾,我们欢呼着捉了放进桶里。两个小时就能扳好几斤虾,若是现在,怕是要让人羡慕得眼睛放光,身价一百多元一斤的大河虾,这么容易得到!没有被污染破坏的原生态的河塘,鱼虾多而肥美。扳的虾多,母亲又很奢侈地晒了许多红彤彤的大干虾,放上油盐姜蒜豆酱蒸,越嚼越香,是待客的佳肴,每每让客人称赞不已。
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这栋房东边的一口塘。大人们在塘里洗洗刷刷,取水浇菜园,出门几步就到。父母在塘边种了大片洋生姜,洋姜开的黄花很美,金灿灿的,像小向日葵,也像菊花。我们数过它细长的花瓣,每朵都十一个。洋姜结的姜块又大又多,做成泡菜,有一股特别的土腥气,一开始很怕吃,后来也习惯了。多年没吃了,还记得那独特的味道。
塘水面不小,但不太深,夏天水浅时,大孩子们从这边走到对岸的村庄,水只齐腰。家住学校的孩子们都喜欢来玩,塘边有趣的东西多,就是无趣三五成群的也能生出许多趣来。一次,大哥先从塘边的淤泥里捡到了银元,就是俗称袁大头的那种,后来小伙伴们陆陆续续都捡着了,大大小小几十块呢。不知哪年何人月黑风高时把财宝小心埋在这里,万万想不到被一群孩子捡了当玩具了。
最有趣的是采水生的鸡头果。我们看着它们春天发芽、夏天开紫色小花、入秋果子就成熟了。真多呀,自生自长,蓬蓬勃勃半塘水面,状如睡莲的大圆叶上鼓出很多小皱褶。水下的叶柄有手指粗细,长满了刺。鸡头果结在根基上,如一只只长着鸡头的刺猬。小伙伴们几乎全体出动,我们从家里拿来长棍或铁叉,把鸡头果连叶带根扒拉上来,让太阳晒两天,等刺软了些,带着篮子和剪刀,去塘边把鸡头果剪下来,从上面的嘴小心往下剥,刺皮剥后装篮子里提回家。剥时手指不免会被刺痛,但边剥边吃,乐在其中。鸡头米可以生吃的,还有一层内皮,吃嘴里也鲜汁涟涟。采回来的鸡头果在锅里水煮十几分钟,剥开一粒粒小果子的壳,果肉粘糯清香,是我们的美味零食。那时不知它的学名叫芡实,是富含营养、药食两用的珍果,如今一斤干果竟达百元左右。母亲曾在超市的杂粮专柜前,对着标价八十多元一斤的芡实摇头,心有不甘地说:“鸡头米这么贵,以前家门口塘多得是,摘回来,一把一把地吃……”又想起那些被我们弃之塘埂的鸡头杆,现在也是珍贵的时鲜菜蔬,感叹那时真是在暴殄天物,身在福中不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