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胶州湾俚俗”之编织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21:48 阅读(2)

“胶州湾俚俗”之编织

 齐长城护佑着胶州湾和大沽河一方水土,三湾三城,海晏天霁。千百年来的传承文化,泽及周边的大小乡镇,七区四村。七区是:胶南、胶州、即墨、平度、莱西、城阳、崂山。四村是胶东四大村:蓝村、南村、李村、王村。还有胶州湾里的“红岛”,从前称阴岛。是始皇帝公元前219年东巡琅琊台,路过命名的。距今已将近二千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了。

 
“乡俚编织”,是胶州湾畔,大沽河之俚俗。是历朝农村手工业和乡镇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历经数十代人的言传和身教,手把手的承继。“乡俚编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成为集市交易的畅销品,还是家庭衣食住行开销的重要来源。有的甚至成为家族传男不传女的传承之秘。编织,分为编和织两部分。    
 
  编:指草编、竹编、苇编、藤编。
织:指纺花、纺纱、织布、织绸、染色。
 
胶州湾周边,当年是东夷诸国。地广人稀,山海相依。编织和土陶构成了生活之必需。没有棉花纺纱织布,就没有遮体避寒的衣裳。人类的进步就是一句空话。没有黄泥敲打烧制的陶盆、陶碗、陶罐成为日常容器。人们的饮食吃住就成了问题。遍地的山草野苇、棉槐柳条,成了编织包篮筐篓的原始料材。加之后期每年种植收割的高粱玉米、黍麦棉花,大量的秸秆、苞皮都成为编织的好物料。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经过乡俚村民的双手,眨眼就能变成一件精巧的工艺品。好看实用,生活必备,是不可或缺的农用物什。它们或自家使用,或集市买卖换钱。有一些物件构思巧妙,手艺精湛,精雕细琢,堪称绝伦。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编织,怎能不对胶州湾畔的父老乡亲,由衷地感叹。他们凭借一双巧手,代代繁衍传承。前赴后继,年年都在编织着自己梦想的生活。
 
草编:草编的原料有:蒲草、茅草、沟草、山草、海草、稻草、三棱草、麦秸草、苞米皮等。用途主要有:编草包、草篮、草鞋、草帽、草垫、草墩、草帘、蓑衣、蒲窝、蒲团、帽斗、壁挂、饰件等。
 
盖房子、搭屋顶、垒院墙、拓堲坯。海边的用海草,内陆的用山草,各有妙用。如今,当年的立体艺术品:“海草房”、“山草房”,都已消失殆尽,踪影全无了。
 
竹编:竹编的原料主要是河岔沟沿,杂长丛生的野竹子。这类竹子不似南方竹子那般高大,青翠细矮有弹性。编织的物件主要有:竹篮、竹帘、竹篓、竹箅、斗笠、笼屉等。
 
苇编:苇编的原料主要是:苇子、苫子、胡秸、梃秆。苇子、苫子,大都沟边滩涂野生。后期也有农户种植。胡秸,指高粱秆,其细长的上部为梃秆。编织的物件有:炕席、囤席、围席、折席、盖垫等。
 
藤编:藤编的原料主要是水边杂生的藤蔓、柳条子、棉槐条子,以及其他野生灌木枝条。编织的物件有:筐子、篓子、圆斗、笸箩、簸箕等。
 
胶州湾畔的诸多乡村,几千年的传承。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下雨下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遮风蔽雨,上坡下地。春夏秋,忙了三季。冬天猫在家里,闲散许多。所以叫“冬闲”。“冬闲人不闲”,那些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早在家里干起了编织的营生。编织所需的原材物料,夏秋已准备停当。如今堆积家中,累累成垛。天寒地冻、漫天飞雪。富庶人家,高堂大屋,炉火通红。皮袄毡靴,袖手猫冬。穷苦人家,先给自家柴门编织厚密的“草帘子”,挡风遮雪。给家人编织厚实的“草褥子”,睡觉隔寒。再给家里每人编一双暖和的“大蒲窝”,踏雪溅泥。于是,夏秋之时,水边采集的“茅草”、“山草”、“蒲草”,派上了大用场。脚踏厚墩墩的大蒲窝,脚下暖暖和和,这和东北的“靰鞡鞋”何其相像。聪慧的祖先在和大自然的抗争里,为后人留下多少珍贵的遗存。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