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胶州湾俚俗”之武林逸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21:26 阅读(0)

 “胶州湾俚俗”之武林逸事

        
齐长城一侧,胶州湾三岸。民间武术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冷兵器时代,数千年来。胶州湾、大沽河周边,民间习武之风,星火炽烈、岂可胜数。宋元以来“全真七子”、胶东栖霞人丘处机,留恋崂山岱岳。开坛讲道,谆谆教诲世人。其赋诗言志,博扬弘学。文武全才,留迹后人。而后,大明崇祯御史黄宗昌《崂山志》载:武学泰斗、武当张三丰,一生三临胶澳、崂山。他以拳掌、剑法、气功、点穴,创新道家“全真教”派。为胶澳、崂山的武术和道教事业的传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绵延当代,崂山“太清宫”监院、武当著名道长,已故道教大师匡常修(1904——1993)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匡道长,出家后,名常修,字和阳、别号一器道人。胶州湾西北、胶县城里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年。八岁开始习武学医,废寝忘食、不舍昼夜。擅长“地功”“腿功”“鹰爪功”,“武当长拳”。二十六岁出家修道,拂尘崂山“白云洞”。其间暂跸沧口大庙、浪迹胶东半岛。恩师匡真觉、师祖李士卿,皆海内“武当派”著名高手。匡常修,正如其名所及,刻苦磨砺、常修不懈。蕴新道家武学,承前启后。傾尽一生,开创了武当“崂山派系”的道家武术。
 
以武会友,练武防身。齐长城沿侧、胶州湾畔,风靡了无数村镇乡俚。大明抗倭御寇,清初抵挡官匪。农民起义、义和拳造反。散兵游勇残存、藏匿、湮灭。各个村庄乡镇,组团自防。“团练”,就是团结一起,练武御敌。他们或言传身教,或遗留武功秘籍。辈辈相续,代代传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匪患横行、兵燹猖獗。胶州湾畔,诸多乡镇村庄都设有圩子壕沟,水深墙宽。边沿种上荆棘刺蓬,绕护全村。乡族民团,抵抗外辱,习武练功、置备粮草枪械。这是生命安全的首要保障。
 
明末清初,胶东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栖身“华严寺”。他假名“王朗”,借“螳螂捕蝉”衍变、创出新的拳种“螳螂拳”。他收徒传承,秘授武技,影响深远。
 
胶洲湾畔、惜福镇,傅家埠村。傅门先人傅士古,武林翘楚。他自乾隆年间隐匿于此,耕耘农桑。其自幼习武,曾拜师莱阳大侠许青云。后期与孙可扬、宋允通,并称“胶东三杰”。他精研气功拳掌兵械,绝学“仙人拱手”独步武林。与同时代的佼佼者、即墨李炳和的“罗汉十八手”,同源共辉。这些叱咤胶州湾畔的武林先辈,他们弘扬武学、强身健体,扶持弱小、惩恶扬善。为保护乡俚一方水土的安宁,为中华武术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清嘉庆年间,大沽河边、即墨七级村李廷扬,京城摘取“武探花”一甲三名。后来四川剿匪、戍边,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拔躍正二品惠州总兵。1884年秋,鳌山卫陈希瑞,荣膺天朝“武进士”称号。忝升温州守备。其体恤民情、战功卓著,屡受褒奖。
 
 
 
截至清末,胶州湾畔、大沽河周边。武术、国技,氛围浓厚,成绩斐然。仅胶州一地,考取“武进士”29名,“武举人”91名。
 
莱西高榜“武进士”“武举人”共34名。胶南、平度也有数十人登榜。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章高元从登州莅任胶州湾。麾下大军骁勇善战,七成是当年“戚家军”的后裔。德占青岛,官军后撤。部分士兵入籍浮山湾、灵山湾一带。至今岛城流传的“戚家拳”、“戚门十三剑”,在两湾福地,熠熠映晖。这都拜得戚家的后人所传。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