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胶州湾俚俗”之海趣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8:03 阅读(2)
“胶州湾俚俗”之海趣
          
齐长城一侧、胶州湾三岸,亏月形状、丰饶富庶。沿海滩涂、浅湾、礁盘充斥。海鲜肥腴,得天独厚。俗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乡俚百姓围绕三面海,见惯了风起浪涌、潮起潮落。赶海、挖海、潜海、钓海,花样百出。知海、赏海、游海、玩海,诸多娱趣。三岸乡俚,济济一堂。这是胶州湾沿岸,千百年来的民风俚俗。只要大海不干涸,每天都在上演着轰轰烈烈的舞台剧。舞台,就是胶州湾浩淼的碧水和那丰腴的滩涂。
 
“赶海”“挖海”:泛指大海退潮,滩涂裸露。到里面去拾螺、捉蟹、挖蛤蜊(读:嘎啦)。海边的人都知道,阴历初一、十五,天文大潮,月光如银。大片海滩裸露,潮水退快涨慢。于是三五成群、结伴相约。挖蛤蜊、捉泥蟹、钓海鲜、拾螺贝,成就了胶州湾千载不变的景观。他们手拿铁锨、手耙、竹篮、网袋,晚上还有灯火照明。从最早的“火把”到“马灯”、“气死风”,后期的乙炔“嘎斯灯”。“胶州湾”东西北三岸,一片灯光如昼。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岸市区的海滩主要有:孟庄路的“石炭线”、四方区的“沙岭庄”、沧口的“李村河口”、“南一钢”,还有城阳的“女姑山”。北岸红岛的“两大洋”,自古就有“蛤蜊盛宴”。西岸海边、薛家岛,大都原始的自然形态。破坏较小,滩涂更多。
 
“挖蛤蜊”、“钓虾虎”、“踩香螺”、“捉泥蟹”。是胶州湾三岸乡俚村社,人人乐此不疲的集群活动。从小渔村一步步衍变开始,退潮时人头攒动,密扎成堆,成了千百年来的蔚为大观。岛城东南“前海”,风景胜地,多沙滩礁石。每逢退大潮,吸引各地游客蜂拥而至。或更衣游泳、或赤腿嬉水。大呼小叫。挖挖抠抠,浅尝辄止,涉猎蟹螺有限。
 
岛城“后海”胶州湾淤泥里,物产丰饶。大小海鲜,藏头露尾,遍地皆是。蛤蜊、泥蟹、虾虎、螺贝,俯视遍野。那里的蛤蜊,皮薄肉嫩、个大聚堆。选准地方,用铁锨连淤泥一起铲进竹篮里,清水晃涮。淤泥滑净后,剩下的一半几乎都是蛤蜊。有的手耙耧挖,专挑大个的捡。一次潮水十斤八斤,视如儿戏。“踩香螺”,指挽起裤腿,光脚在淤泥里来回踩踏。踩到一个光滑收缩的东西,那就是香螺。弯腰抠取,清水漂净。香螺,肉质鲜美、个大肉厚。退潮后大都在浅水泥穴里藏身,其肉身和触角不时要伸出呼吸觅食。获取的香螺,淤泥味重。需清水缓养,吐净泥沙,方可食用。“泥蟹”指“潮汐蟹”。退潮后,滩涂上密密麻麻的,簇拥一片。听闻声响,霎时无踪。这种蟹,个大的还有人捉拿,小的视若不见。生活穷困的年月,挖蛤蜊、捉泥蟹、钓虾虎。或食用、或卖钱,贴补家用开销。这是“胶州湾”大海母亲,慷慨的馈赐。
 
“钓虾虎”,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先用铁锨平整一块滩涂,发现上面有许多小眼冒泡。在每个小眼里塞颗盐粒,上插一根小木棍。桌面大小的滩涂上,能插数十根。不一会儿,木棍晃动。拿走木棍,手拿大号毛笔向小眼试探。感觉有物夹住笔尖,即刻拔出。另一只手迅速抓住,此物即“虾虎”。如此连续操作,小棍动,拔取、笔钓,几个时辰筐篓满盈。“虾虎”类似“琵琶虾”,头部虾状,身形弯曲,有两螯。肉质饱满、鲜美肥腴。那时在“李村河口”“南一钢”,淤泥里虾虎遍地,可怜如今已几乎绝迹。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