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看着那婆婆老了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0:15 阅读(0)

  看着那婆婆老了

                            ● 秦聿森
 
汪家婆婆老啦,今年大概八十多了吧。我八九岁时,汪家婆婆才三十多岁,我妈让我叫她汪妈妈。她俩见面只有一个话题:打毛线。我妈在上海呆过,会打毛线衣。汪婆婆会打毛线衣,是做姑娘时学的。
汪婆婆,噢……不对!汪妈妈那时候生的好,套句俗的形容词,真的是杏眼桃腮瓜子脸,难得的是她的神采,眼睛会说话,嘴巴更会说话。一笑起来满面春风,很能感染人,能带出一屋子的喜气。而她特别喜欢笑,咯咯咯,咯咯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快人快语,快刀斩乱麻,走路一阵风,精瘦且干练,好像她从来就没有烦心的事。汪妈妈生得精瘦,我妈戏称她“干把鬼”。其实按现在的眼光来看汪妈妈并不算瘦,只是不富态而已。寒冬天只见她穿一件夹袄,腰身尽显,我妈封建,讥她"妖怪精",她也不生气。反笑我妈“亏你还在上海那么长时间!”。春秋两季,一律是阴丹士蓝褂子,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我妈就夸她“这才像个人!”。到得夏天她的穿着又该挨我妈骂了,一件栲纱(大概又叫香云纱)褂子,外面象刷了一层柏油,,风一吹翻出里面,却又是淡黄颜色的。偏她还弄了一排大大的琵琶扣,一颗一颗的暗绿色的点金珠扭,细细的镀金鼓钉穿就,一排琵琶扣一只珠扭,就这样从左下腰一直斜斜地排到领口。第二只纽扣上常挂一串白兰花,解汗味的,在第二只纽扣与第三只纽扣之间又喜欢塞上揩汗用的手帕,白的,就象怀里揣了一只和平鸽露出了尾巴。我那时总觉得汪妈妈头上的发夹比别人多,就是那种火柴棒长短的黑发夹。她用这些发夹在脑后卷起一道低低的鬏,既不同老奶奶的老妈妈鬏,又不是时髦的耳朵毛。说实话,别具一格,特别耐看。我妈叫她注意点说:“你这样看起来像个少奶奶!”
 
 
那时候,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不知道王熙凤这个人。待我看过“红楼梦”以后,我才知道王熙凤这个人物真不是曹雪芹瞎编的,生活中的人物比书中丰富生动得多。汪妈妈也叫熙凤,全名就比凤姐儿多了个三点水。我妈开心起来就叫她凤丫头,谐音“疯丫头”。
汪妈妈其实真是少奶奶,娘家有钱,婆家更有钱,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了。那会儿,解放已经七八年了,大家基本上变得一样,靠基本工资过日子,靠证券买东西,谁也不比谁特殊。汪妈妈的丈夫在邮局上班,汪妈妈是家庭妇女,管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钱不够用,汪妈妈就利用自身特长为人家加工毛线衣。好象加工一件毛线背心收人家两元钱,一件有领有袖的收三块多,是小孩的减半。那时候毛线衣还是个稀罕物,也算家庭添置的大件了。花个十几二十几块钱买一斤二斤毛线,赶个时髦,显个富裕。苦于自家没人会织或者没人有时间织,就要请人加工,一来快二来好。你想,花了大价钱一心要赶时髦,可是毛线衣非得要一针一针的戳,也就狠狠心请人代劳吧。汪妈妈就做这个生意,一个月也有二十来块钱的收入。汪妈妈人瘦性子急,用我乡的话说是"嘴有一张,手有一双"的人,若是小孩毛线背心,早晨在家起好头,出去和人聊天,嘴闲脚闲手不闲,两根竹针加一根手指头七拱八绕,待到要回家烧中饭,那毛线衣已结有小半截了。
我听我妈说,汪妈妈的娘家原是开着一爿蛮大的五金行的,还是个老字号。十八岁前一直在家做大小姐,有的是时间,也读过几年书,看个“红楼梦”“西厢记”什么的还行。旧式家庭原不指望家里出个女才子,识两个子不被人蒙就行了。女孩子是要工女红的,汪妈妈描花行绣花行,就是做鞋头脚脑不行。说是鞋底纳不动,我学替你们打毛线衣吧,家人惯着她也没有勉强,只是替她担心日后到夫家怎么办?汪妈妈说:好办,一家大小穿皮鞋,我小时候到她家玩,真没见她家有一双布鞋,连晚上换脚的拖鞋都是皮的。夏天呢,一式的木趿子,女人用的木趿子漂亮一点,是上了油漆并且描了花的那种,老年人告诉我“那是日本的木屐子”。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