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许圣权:露天电影的那些事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2:32 阅读(0)

许圣权:露天电影的那些事

 小时候,看场露天电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乡下没有电影院,电影是在露天放的。在大队部或是宽阔平整的稻场上,挖两个坑,埋下两根柱子,用绳子拴住影布的四个角,系在柱子上,吊起喇叭,对着影布的正前方放一张桌子,架上放映机,一个露天电影场就搭成了。
放学的孩子们是不会急着回家的,哪怕是光着脚,也要追着放映车,撵到放映点,直到露天电影场搭成,才安心散去。当然我更不会例外!
回家的路上,逢人便说。走到冲头庄前,还不忘吼一嗓子:“今晚有电影看喽!”生怕人家不知道。偶尔庄子里传出疑问时,便急吼吼地告诉他放映的地点和片名,甚至报上自己的乳名,以佐证自己的消息千真万确,更要让人家知道这消息是我告诉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和满足。
回到家,若大人们还没收工,锅没动,瓢没响,便撂下书包,一溜烟地跑向电影场了。逢山过岭,遇河蹚水,路不再远,脚不会累。洁白的影布,镶着黑边,似一面魅力四射的魔旗,招展着枪战格斗的画面,顿时心里盈满了无比的幸福和期待。
如我这般积极的,都会有正位子坐的,迟来的,就要靠后站了。有的干脆就到影布的背面去看,听说背面的画像是反着的。小孩个子矮,大都坐在前面。在稻场的草垛上拽些稻草,铺在地上,嫌矮了,再捡几块砖头瓦块,摞起来,垫在上面。
大队部附近有一个缸窑厂,附近居民大都用破瓦片垒院墙。记得有一次,孩子们都在围墙上抽瓦片,抽得多了,“哗啦”一声,整座院墙都倒了下来。待主人闻声而出,小孩子腿脚利索,早已丢下瓦片,跑进人群里猫腰窃笑了。主人便破口大骂,骂归骂,但终究不会迁怒于露天电影场的,因为他家开了一个杂货店,指望着观众买点瓜子小糖,一场电影下来,收入可观。
 
放映前,要对焦距。前面顽皮的孩子们总会站起来,迎着投射到影布上的光束,做着各种滑稽的手势,投映在影布上。摆着手,呼喊着,推搡着,以博得关注和嬉笑。这时候,放映员就会喊道:“放下狗爪子!”孩子们咧嘴大笑。有胆大的时不时还会伸一头,缩一脑,但只要喇叭响起,便像喊了口令一样,齐刷刷,一屁股一齐坐下,昂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影布了。
露天电影是不能连续放映的。趁着换胶片的空当,赶时间,小男孩们就匆匆来到附近的土墙根下,背对人群,一字排开,后腰前挺,弓起身子,鼓起肚子,双手下扶,吭哧吭哧地用力。有捣蛋者,打开手电筒,一束光照过去,一排倒壶流,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白亮亮的。
 “墙根冲倒掉喽!”有人起着哄,戏谑着。
脸皮薄的,搂起裤子,转身就跑。开裆裤还好,倘若不是,没完的就尿到裤子里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反倒不慌不忙,完了还抖几下,漫不经心地走回座位。
于是,墙根处便“画”出一排好似大大的一条条蜈蚣的腿来。
那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看的是“打仗的”片子,后来有了“武打的”,“逮特务的”,就是反特片吧,也还行!最不喜欢看的就数“唱戏的”电影了。有时候,放正片子之前,还会放映不长的动画片,印象最深的当是《半夜鸡叫》和《大闹天空》,偶尔也会放一些种庄稼、防病毒的科教短片。
看的多了,也有规律可循了,片头如果出现光芒四射的五角星,就会有孩子叫起来:“打仗的!打仗的!”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后来才知道,那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影标。
《三进山城》、《红日》、《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等等都是孩子们掰着手指随口数出的打仗片。即便循环放映,也百看不厌。
其实“打仗的”电影,小孩子也大都看得迷迷糊糊,只是更沉迷于打打杀杀和枪炮齐鸣的场面。没启蒙的孩子更是不停地追问哥哥姐姐谁是坏蛋谁是好人。问急了,大孩子便说:“梳着分头、留着小胡子、扣子是白色的就是坏蛋。”“哦”小仔或小囡们似乎茅塞顿开,半信半疑地点着头。一部片子还没看完,好坏还没分清,大都依偎在哥姐的怀里睡着了。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