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看过的露天电影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10:41 阅读(1)
那些年看过的露天电影
【散文】
本刊编委 段金泉(北京西城)
----
节日期间,部队举办电影放映周活动。夕阳西下,凉风习习,大院内的灯光球场上变得热闹起来。既有孩子们纯真的追逐戏闹,也有大人们围在一起的说笑聊天。置身其间,倍感少有的轻松与惬意。天色渐暗,影片开映。随着银幕上推出《歼十出击》片名,我军“歼十”战机展翅蓝天的精彩画面震撼呈现。此刻,突然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看过的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长空雄鹰》。时光仿佛倒流,勾起了我对露天电影的一些记忆。
露天电影,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到八十年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蕴含着几代人的美好记忆。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普遍贫乏的岁月里,露天电影让人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生活的内容。对农村人来说,能看一场露天电影,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我的老家位于陇上山区,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处,偏僻而闭塞。当时,唯一能和外界联络的,便是由公社连接到每家每户的有线广播。生产队也有一台收扩音两用机,有时晚上会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以及样板戏等节目。这个有线广播,是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丰富文化娱乐的唯一渠道。那时,人民公社有一个电影队,一年四季巡回到各大队放映电影。一个轮回大概要用个把月时间。当时,看一场电影,如同享受奢侈的精神大餐,每个村子都期盼着电影队早点到来。而大队部所在的村子,一般都处于中心位置,因此常会“近水楼台”。像我们村这些偏远的小村庄,是个被电影遗忘的角落。因为村里不通电,连一条像样的村路都没有,放映电影时需要用发电机和柴油,还有那些放映器材,都要靠人力去拉运,比较麻烦。那几位让大家羡慕、像老爷一样骄傲的放映员,也懒得走山路,不愿到偏僻村子来。因此,许多村子一年最多也就放映一两场电影。
----
我们渴望看电影的心情,就像盼过年一样。盼星星盼月亮,有一天生产队终于接到大队通知,让派人去拉运放映器材。大家知道要放电影了,孩子们奔走相告,大人们同样开心,生产队也会提前收工。有的人家还会让孩子去邻村,邀请姑舅亲戚来看电影。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晚上人们过着“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生活,村子里只有从各家窗户透出的微弱灯光,显得十分安静。而电影队一到,村子里就会像过节一样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吃过晚饭,孩子们会将自家的小板凳摆放到放电影的打麦场,提前给大人占个好位置。随后,他们的打闹声,喊叫声,口哨声汇成一片,让寂静的山村顿时有了活力。
天还没黑,场子里已站满了人。
夜幕徐徐降临,一切准备就绪。发电机“突突”地响了起来,摆放在场子中心桌子上的放映机开始转动,扬声器里传出放映员“喂,喂”的声音。接着,一束强光打到前方的银幕上,放映正式开始。
影片开映之前,先要放映《新闻简报》《祖国新貌》一类的纪录片,大概十来分钟的样子,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来访外宾、国内经济建设新成就、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等等,内容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这里,村民们既能够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国际风云,也能看到远方是一种什么样子。虽然只是一个侧面,但毕竟打开了通向外界的一扇窗口。
其实,因为文化、认知等原因,不少村民看电影大多是图新鲜、凑热闹、看稀奇,有些文盲老人,甚至连电影名字也说不清楚。人多拥挤时,一些小孩子甚至会跑到银幕背后去看。即便如此,也不会影响电影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种欢乐,是享受看电影时的那种热闹氛围,看得懂看不懂不要紧,只要银幕上有人影晃动,喇叭里有声音出现,那种欢快的气氛有了,感觉也就有了。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些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影片,如同一泓清泉渗入干涸的土地,让山里人的文化生活多了一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