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南:皮纸刮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1:33 阅读(0)
朱炳南:皮纸刮
何谓“皮纸刮”?不打哑谜,皮纸刮就是扇子,是纳凉搧风用的折扇。折扇就是折扇,哪来这么个古怪的名字?这种折扇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古镇毛坦厂老街上的“市民社”独创产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有了这个独特的乡土俗名。皮纸刮扇子纯手工制作——用毛竹剖削的篾片为扇骨,糊上手工捞制的半透明桑皮纸,再揉上一层熟桐油,防潮不怕水,柔韧结实如“皮”,搧动起来犹如刮风,皮、纸、刮三字聚其一身,“皮纸刮”实至名归矣。此产品定位于普通大众,售价低廉,所以做工不能太考究。不过粗中有细的是扇面并非白纸一片,在揉油之前画上几笔简笔花草,或者写上几个字的警言妙句,这俗物就平添了一层雅意。毛坦厂市民社是镇上几位“戴帽子”的布衣先生领首组建的,别认为是个只纳粮没保障的街道生产组,却是卧虎藏龙地,成员中有曾经的商铺“小开”(小老闆)、削职的教师(还有校长),不乏懂琴棋书画一技之长的文化人。不久又逢报纸上公开发表《毛主席诗词》37首,任写其中“七律”里7个字的句子1条于其上,即令其貌不扬的“皮纸刮”光彩四溢,更得到毛中学生们的喜爱。皮纸刮便于携带且价格便宜(时价1角2分),只相当两个鸡蛋的价钱,几乎成为当地及周边乡镇男人夏天的标配。
挥扇加快空气流动,使体表汗液蒸发而降温,古人称折扇为“凉友”,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民国报人徐诃编纂的《清稗类钞》有咏折扇文:“世界太热,清凉绝少。赖君一挥,炎氛顿扫。奉扬仁风,居然有道。展之则大,敛之则小。”折扇开合自如,极具便携性,岂止是“凉友”,实为良友也。
折扇又名“叠扇”、“聚骨扇”,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为扇面,因为它携带方便,所以得“怀袖雅物”的别号。
折扇种类很多,有粉纸扇、黑纸扇、洒金扇、泥金扇、檀香扇等等——皮纸刮是折扇中名不见经传的异类,连眼观全球的[百度][谷歌]也找不到它的踪影。在人们旧观念中,粉纸折扇似乎是“公子王孙把扇摇”的扇子,散发着香艳的脂粉气,手执此扇有纨绔子弟之嫌,常人不取也。而泥金扇、檀香扇过于富丽华贵,与普罗大众无缘。行事平稳低调的文化人爱用苏杭产的素面黑纸扇,毛坦厂合作商店夏季常有杭州王星记的素面黑纸扇应市,价格大约是皮纸刮的十倍,执此扇似能显示主人的身份不俗。黑纸折扇做工较为精细,扇骨细而密,纯黑色高强度的扇面纸耐折叠。吾少年时对黑纸扇印象最深的是执扇者的气度和手法,执此扇似乎不是搧风而是把玩,执扇者在三五人聚集聊天的场合,谈笑间不经意的反复展开、收合,这展、合的动作异常快捷,随之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如炸鞭,如裂帛,突如其来又干净利落,往往令我闻之目瞪口呆,妄想亲手一试耳。
折扇不只是生风避暑,也可为戏剧舞台艺术增添色彩。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经典名剧《贵妃醉酒》中借助一柄泥金纸扇,将“金屋妆成娇侍夜”的杨贵妃醉态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惜的是,夏日暑季,娇贵如许的杨玉环却无福真正享用折扇,体态丰腴的杨贵妃不堪溽暑,“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见唐末五代士大夫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语)。因为折扇传入中国迟于唐朝之后,清人丁柔克笔记《柳弧》云:“折扇始于永乐,朝鲜国进,东坡时已言之,又似始于北宋。”想来折扇确非国人所创而来自于朝鲜,试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独见朝、韩运动员手持折扇上场表演作秀,如果折扇是中国国粹,岂不怕班门弄斧的做作而受诟病么?
梅兰芳大师在舞台上将折扇引为杨贵妃的爱物没有错,创编出婀娜多姿的折扇舞是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也许是京剧界有识之士们受梅大师的启发,折扇逐渐成为京剧舞台上常见的道具,折扇成为舞台上才子佳人风流倜傥、典雅高贵的形象设计元素,并且还生发出以折扇为焦点的“扇子生”这个角色行当(笔者注:这是无考证的个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