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朱炳南:大戏小戏的陈年往事(看戏)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3:39 阅读(1)

朱炳南:大戏小戏的陈年往事(看戏)

 世事有大小之分,“戏”也有大小之别?有!此“大”“小”不是量词,意指知名度。古皋东南乡一带民众通称京腔京韵的京剧为“大戏”,土言土调的倒七戏为“小戏”。大戏、小戏在民众的心理位置高下迥异,且听民间幼儿口语启蒙教学的公共练习题——

“拉大剧,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孙你去不去?”
“萤火虫亮亮飞,奶奶叫我捉乌龟。乌龟乌龟没长毛,奶奶叫我摘葡萄。葡萄葡萄没开花,奶奶叫我摘黄瓜。黄瓜黄瓜没长刺,奶奶叫我看小戏。小戏小戏没搭台,姥姥叫我抹小牌。小牌小牌抹不赢,奶奶把我手打生疼。”
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口语老师姥姥、奶奶们,对大戏、小戏的态度却拿揑得当,唱“大戏”是乡镇中平时难得一遇的娱乐大餐,至亲好友,不可错过。而看小戏则等同于儿戏,与捉萤火虫、抹纸牌般的寻常游戏差不多,不值一提。
 
------
看戏
 
我的记忆仓库大约启动于建国初年,之前的旧事是直接听老辈及比我年长者说的。那时镇上只有五显庙院内名“万年台”的大戏台。当时五显庙划归毛坦厂小学接管,次年,万年台被拆除,但是庙院子依然是搭台唱戏的好所在。唱大戏时,往往在台下的正前面由饮食业老板安排临时摆放着十来张八仙桌和条凳,在现场卖热包子、馒头和沏茶、热手巾把子,坐这特别席位的观众不亚于在城市戏园子看戏的排场。想省钱的人在外围周边站着看,也同样是有滋有味的看到散场不觉累。
早年间的毛坦厂镇,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帝庙会,由乡保长和商会会长以及地方帮会头头(本地帮、六邑帮、庐阳帮、旌德帮、湖北帮等)筹资,在五显庙举办隆重的祭拜活动。活动期间例行请本县的九如班、肥西三河镇同庆班来助兴,由各帮帮首包点戏目,两个京戏班轮流出演,每天上、下午各一场,每场演四折戏。敞门入场,庙会活动长达一个多月才结束。那年代没有夜晚照明灯光器械,唱戏都在白天,没有夜场。
读过鲁迅《社戏》的都知道水乡的观众在船上看戏,悠闲而安稳。在我们山镇露天场地看戏,戏外之“戏”随时发生。尤其是看小戏,台下只是面对着台口的中心位置,看客自带长条凳,老太太及其女眷们坐着看戏,男人都是人挤人的站在外围。经常出现有惊无险的场面,比如某一片观众突然嘻嘻哈哈叫嚷起来,挤在一起的一小片人群象是水浪般的晃来晃去——无须惊慌,那拥挤晃动的地方肯定有几位外乡结伴而来面容姣好的少妇,无非是调皮汉子们有意瞎起哄找乐子而已。
 
大戏班子通常驻扎在封闭性的场所,我猜想是因为京戏班子行头(戏具)多,为安全有保障,不惜场租费。我记得老街有两处临时性的戏园子:一处是“方长源茶行”后面的空旷大院,西边院墙外与五显庙之间只相隔一条牛皮地巷;还有一处是停业的谭家油坊(谭家油坊巷今仍然原样没变)。唱小戏的班子多在无主的开阔地扎“围子”,围子由布围子和外加的一圈粗绳网组成,我小时候同小伙伴们没钱进不去,先在网子外玩耍。等到戏唱差不多了,戏班会将内部的布围子卷上去,绳网的入口闸门敝开,任人免费进去看尾戏,称作“zhao围子戏”。搞笑的是,当时适逢建国初期,乡民们给起了个很时髦的名字“解放戏”,洋溢着不花钱享受的喜悦。
1962年,老街的商业俱乐部增设大戏台,镇政府特邀请皖西京剧团来毛坦厂作热场演出。首场演“十八罗汉斗悟空”,这出戏固然算不上经典剧目,可是演出阵容之庞大是罕见的,演员全到位拥满了整个舞台。1978年商业俱乐部增设了木座椅,改名为毛坦厂镇电影院,河南省商城京剧团来毛坦厂在这里演了十多天,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