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南:大戏小戏的陈年往事(小戏)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13:38 阅读(0)
朱炳南:大戏小戏的陈年往事(小戏)
世事有大小之分,“戏”也有大小之别?有!此“大”“小”不是量词,意指知名度。古皋东南乡一带民众通称京腔京韵的京剧为“大戏”,土言土调的倒七戏为“小戏”。大戏、小戏在民众的心理位置高下迥异,且听民间幼儿口语启蒙教学的公共练习题——
“拉大剧,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孙你去不去?”
“萤火虫亮亮飞,奶奶叫我捉乌龟。乌龟乌龟没长毛,奶奶叫我摘葡萄。葡萄葡萄没开花,奶奶叫我摘黄瓜。黄瓜黄瓜没长刺,奶奶叫我看小戏。小戏小戏没搭台,姥姥叫我抹小牌。小牌小牌抹不赢,奶奶把我手打生疼。”
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口语老师姥姥、奶奶们,对大戏、小戏的态度却拿揑得当,唱“大戏”是乡镇中平时难得一遇的娱乐大餐,至亲好友,不可错过。而看小戏则等同于儿戏,与捉萤火虫、抹纸牌般的寻常游戏差不多,不值一提。
小戏
再说小戏。
倒七戏、小倒戏,简称“小戏”,是合肥、舒城、六安、霍山一带的地方戏。初无固定戏班,多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临时自由组合,忙时从工从农,闲时从艺,后来逐渐形成职业班社,主要角色为生、旦、丑三行,一人身兼数角,乐队只须三个人:由打鼓师傅兼打大锣,打小锣者穿插着代打小钗,一把二胡为演唱伴奏。连同勤杂人员总共上十个人就组成一个戏班子了,有“两打三唱”“七忙八不忙,九人跑满堂”之说。演出条件简陋,在乡镇或者人口集中的大村庄临时搭台甚或堆土为台,故杂凑的倒七戏班子又被称为“草台班子”。民国年间,在舒、六、霍境内的专业小戏班子有王金胜班、萧家班、卫广银班等,其中始创于光绪年间的萧家班是较正规的专业戏班,因长期以来一家数人同台演出,故有“萧一台”之称。“老萧班子”是当时古镇毛坦厂妇孺皆知的常客,每次驻毛坦厂都是十天半个月以上。
倒七戏的传统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主调有旦角和小生唱的“二凉”“寒腔”“三七”,老生、老旦唱的“正调”、“哀调",丑与彩旦唱“丑调”,神鬼出场用的是“神调”“鬼对子”等。落板时常用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花腔多为民歌小调。
有资料显示,倒七戏有本戏、折子戏共二百多出。折戏包括独立完整的故事和从本戏中抽出来的情节,如《讨学钱》《小拜年》《观画》《张太和休妻》等。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如《休丁香》《秦雪梅》《梁山伯与祝英台》《薛凤英》《卖花记》《白灯记》《皮氏女三告》《二度梅》等。
不要瞧不起这名不见经传的小戏,因为唱词、念白是当地的土语方言,与“大戏”比较起来,显得更加有趣,更有亲和力。举个例子——
京剧《华容道》,曹操在关隘向关公哀恳放他一马的唱词(参见“大戏”篇首视频):
想当年我待你恩德不小,
上马金下马银秀女多娇。
官封你汉寿亭侯爵禄不小,
难道说大丈夫忘却故交?
“大戏”这个唱词似乎没有什么挑剔的,然而纯朴乡亲们嫌这四句话太简单听着不过瘾,从土里刨食的老百姓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舌尖上的受用是最大的享受。对于被曹操软禁在许昌的关公来说,金银财宝美女爵位都是虚无飘渺的空话。如果编成倒七戏,身入村头田间采风后,唱词大约会这样——
曹操(唱):想当年在许昌我待你有多好,顿顿是白米饭还炸油条。三天一小犒五天一大犒,犒得您脸通红酒醉毛高。曹大嫂她下厨房烧锅燎灶,你却是三九天穿皮袄烤炭火,自在逍遥。我对你满腔热心苍天可表,狭路上巧相逢,你怎能将前恩一笔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