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泛区的“红”与“绿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14:30 阅读(0)
黄泛区的“红”与“绿
文翟国胜
红,热情奔放,积极向上,是共产党人最喜欢的色彩。红军、红旗、红色根据地、红色江山,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充分说明了“红”是革命者的生命基因,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历史代码,也是中国人民铸就辉煌成就的精神印记。而绿呢?生机勃发,万物盎然,则常用来形容宜人的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方式。我以为,用“红”与“绿”这两种色彩来形容黄泛区今天的特色,是最恰当不过了。
“黄泛区”本是灾难的代名词。1938年6月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造成了54000多平方公里的“黄泛区”。
但黄泛区又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不论环境多么险恶,条件多么艰苦,红旗一直在这里高高飘扬。
1938年10月11日,也就是在“黄泛区”刚形成的四个月后,洪水还在肆虐,共产党领导的三支武装队伍就在黄泛区腹心一个叫杜岗的村子会师,正式成立了1400多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并以燎原之势发展壮大,后来成为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新四军第四师,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陈毅、张爱萍等共产党高级将领率领部队在黄泛区驱日寇,打蒋匪,戎马倥偬中挥动如椽大笔,分别留下了《黄泛区》《过黄泛区书所见》等不朽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 党领导黄泛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建立了黄泛区农场,一大批热血青年,听从党的召唤,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风沙弥漫的黄泛区。他们在荒沙贫瘠的土地上搭起座座绿色帐篷,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垦荒造田,向荒草沙滩宣战。1952年,毛泽东主席到河南视察,亲切询问“黄泛区人民现在的生活怎么样?”表现出对黄泛区人民的无比关怀。
沧桑巨变,岁月如歌。几代农垦职工荜路蓝缕、薪火相传,使黄泛区沧桑巨变,成为新中国“旧貌变新颜”的一个生动缩影。在黄泛区艰苦创业的历程中,涌现出了屈应离、肖克明等全国劳动模范和三十多位省部级劳动模范;肖克明、张秀荣、钱富安等还光荣地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张秀荣作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于1954年到奥地利参加了世界农村青年代表大会;农机专家杜自忠、刘保昌上世纪七十年代受国家委派到坦桑尼亚进行技术指导。几代农垦人在实践中培育出的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黄泛区精神,像鲜艳的红旗,召唤着黄泛区人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一步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在共和国特殊的岁月里,潘复生、王近山、文敏生、王维群等省部级高级干部,习近平主席的母亲齐心以及国家领导人万里的长子万伯翺、郭沫若的二儿子郭世英和常香玉、谢瑞介等一大批艺术家,都曾在黄泛区工作生活过,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
厚重的红色资源是黄泛区人的骄傲,也是再造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黄泛区农场场部旧址建起的场史馆,如今已成为周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基地、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它既是老一代黄泛区人追忆青春岁月、寻找昔日足迹的地方,又是社会各界了解黄泛区的窗口,更是对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这里每天接待着许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少先队员在这里举行入队仪式,许多单位还在这里举行入党入团宣誓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