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台”上话古今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4 08:18 阅读(1)
王开诚:“三官台”上话古今
三官台,座落于古浪县裴家营镇裴家营村西北角。北距明长城(边墙)约800米,南离裴家营古堡约100米,西临景电二期工程古浪指挥部。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三官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军事设施遗址。台体为实心覆斗状,系就地取黄土夯筑而成。台体平面略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底部边长23米,顶部边长18米,高16米,夯土层厚10厘米-12厘米。
儿时的记忆中,我们隔三差五登上台顶玩耍。那时的三官台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风侵雨蚀的沟壑和阴侧丛生的老鸹烟(苔藓)造就了它古老岁月的年轮。正东面半壁上的两孔窑洞敞开着,仿佛一张缺齿的嘴,在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自己久远而传奇的身世……
历史上,祁连山余脉小松山(今昌灵山)一带森林茂密,雨量充沛。马家磨河、直沟河、大靖河等众多河流,从山涧峡谷奔腾而出,不舍昼夜,形成的山前冲积平原上,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浩浩之水在下游的腾格里沙漠南缘汇集成为烟波淼淼的海子,芦草葳蕤、水鸟翔集,描画出一幅“塞上江南”的壮美图卷。
明王朝嘉靖、弘治以来,驻牧于河套地区的蒙古贵族及其后裔阿赤兔,对如此肥美之地垂涎已久。经过周密策划,以借牧为由,西侵入驻扒里扒沙,掠地扰民,涂炭生灵,时达百年之久。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万历皇帝闻奏龙颜震怒,决心收复失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钦令甘肃总督李汶、巡抚田乐、武威总兵达云等率领精兵数万,分进合击,殊死战斗,以著名的松山战役全胜为标志,最终打败阿赤兔,赶走蒙古入侵者,扒沙及其周围大好河山重归大明版图。为了使这一地区永续安定、长治久安,改名扒沙为大靖。万历二十七年,为了防范北方蒙古残余势力侵扰,李汶上书朝廷《计处松山战役善后疏》,提出从中卫到古浪一线驻守重兵、加强边防的战略主张。具体措施是由甘肃巡抚田乐、总兵达云、兵备副使荆州俊修筑长城,将膏腴之地全部归入长城之内。据荆州俊《三眼井堡记》记载:“(长城)起工于万历二十七年三月,至六月事竣。凡筑边自乌兰哈思吉(今靖远)、大靖、泗水堡,延袤400里,建堡十有二”,在现古浪县境内,自东向西有阿坝营(老城)、裴家营、大靖营、土门营、王府营、永丰堡、泗水堡等七座,裴家堡赫然位列其中。
根据以上史料,大致可以推断:三官台和裴家营古堡正是与“新边”同时修筑于此时间段的住扎防御综合体。裴家营古堡(当地人叫城城子),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30米;城墙高约6米,厚约2米,黄土夯筑,城堡东南角建有高大的城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墙保存还基本完好。那时,裴家营大队第七、第八生产队分别在城内北部和南部修建了牲畜饲养院。儿时,我们一伙小玩伴还时不时拿上手电筒,到牲口棚椽缝里抓麻雀。八十年代包产到户,饲养院拆除,部分村民在堡内挖墙土修建住宅,城墙由此遭到严重破坏,现已所剩无几。另据当地老人口传,三官台与古堡之间原筑有连接墙体,墙体离堡20米处有一烽火台。守军及堡民为防袭扰,在三观台上设专门瞭望哨,每日分早、中、晚三个时段观察敌情,故又名“三观台”。三观台上观敌情,烽火台上燃狼烟,边墙外面拒顽敌,共同构成了完整、严密的戍边防御军事体系。
至于三官台名称的起始由来,史料并无只言片语记载,民间有该台是收复失地后,当时一名镇守此地的裴姓将军点兵布阵的“点将台”的传说,窃以为有一定的可信度,裴家营之名的来历也基本由此可以确认。另有《明史一一列传》记载:“官惟贤,万历未,为甘肃裴家营守备。天启二年以都司佥书署镇番参将事,历宣府游击、延绥西路参将,仍移镇番”,这也是裴家营之名在史书上的较早记载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中可以看出,自万历二十七年始至明亡,明代在此吏治延绵不断,其战略地位和防御功能的重要性也就毋庸置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