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消失的手艺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0:16 阅读(0)

  消失的手艺

                  ● 孙荣生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丹阳市老城区的西门丁巷。小时候,家门口经常有各种修补器物的手艺人边走边吆喝:“箍桶哦!”“修洋伞布伞——”“修坏棕——棚——”“修鞋儿——”“补锅——”“阿有碗要补伐?”……箍桶匠都是苏北人,嗓音粗旷低沉,简短干脆;修伞的也是苏北人,但与箍桶匠不是一个地方的口音,音调柔和一点,尾音拖得较长;修棕棚的木匠是浙江口音,吆喝声中间高两头低,好像起伏的山势;修鞋匠是我们丹阳本地人,嗓音有点沙哑,音调从高到低听起来有点凄凉;补锅佬也是本地人,他只叫两个字,把“锅”字像拉风箱似的拉到尖尖的高音再慢慢滑下来;补碗师傅是苏州人或者昆山人,因为他的吆喝像昆剧《十五贯》的腔调……因此不用见人也不用听吆喝的内容,单从吆喝的口音和腔调,我们就能判断出是什么手艺人了,很有意思的。
我家院子西边有一块空地,手艺人做活都在这块空地上。只要有手艺人在这儿做活,马上就会有一群小孩像蜜蜂闻到花香似的飞来看热闹,当时的小孩看手艺人干活的兴趣和乐趣决不亚于现在的小孩看文艺演出。看多了,我们对这些修修补补的手艺人和他们各自的手艺就都很熟悉了。
 
补锅佬放下担子,先取下前面担子里封着的火炉和风箱,打开炉,加点葡萄般大小的黑黝黝的煤炭,再取下后面担子小柜里的小熔锅、小勺子、钳子、小铁锤等工具和铁片。然后拿过客人的锅对着光找破眼破洞,用小铁锤将铁锅破洞周围的烂铁敲掉。最后根据要补的量的大小,估计需多少铁水,往小熔锅中放入相应的小铁片,拉动风箱加大火力。炉中一条条蓝色的火舌发着呼呼的声音争先恐后往上窜,去亲吻小熔锅。小熔锅灰色的脸庞不一会就害羞得满脸通红了,里面的铁片也由黑变红,由硬变软,最终化成了红得发白的铁水咕嘟咕嘟地翻滚着。补锅佬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把汗,挥手让我们退后两步,他将破铁锅放在地上,左手用湿布团托在洞底,右手用小钳子钳住小勺子在熔锅中舀上一勺冒着烈焰的铁水倒入破洞,发出恐怖的“嗞啦”一声。此刻,第一次看补锅的小孩往往会惊得“阿呀!”一声,我们“老江湖”则会轻蔑地朝这个愣头青“切”一声。趁补丁没冷却,补锅佬立即用一根黑黢黢的胡萝卜状的小棒棒将补丁捺平。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捺早捺晚、捺轻捺重都很有讲究,看补锅质量的好坏,一是看补得牢不牢,二就是看补得平整不平整。补锅,我们那儿的人都认一个住在东青巷的本地人。因为他补锅的手艺好,补的补丁既牢固又平整,而且人也厚道,听说他从来不会为了多补一个补丁而故意多敲一个洞——补锅的价钱是按一两分钱一个洞计算的。
 
补碗师傅的行头比补锅佬的行头简单多了,只有一个木箱背在肩上,人也干净潇洒,不像补锅佬,头上沾满煤灰,脸上被烟熏得黑不溜秋的,一副邋遢像——我猜想,称呼补锅的为“补锅佬”而不称“补锅匠”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补碗师傅接到生意,打开木箱,取出折叠小凳坐下,在腿上铺块挡灰的布,拿出一副钻子:一根直木杆,下端是钻头,上端打眼穿线在一根横杆的两边,形成一个三角形。操作时一手握住直杆下面,将钻头对准碗或碗片需要打眼的位置,另外一只手拉动横杆牵拉细线使中间的杆子转动带动钻头往碗(片)里面钻,直到钻出一个眼为止。这个工具的关键是钻头,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种钻头。补碗的难点也在钻眼,搞不好就会将眼钻偏了钻暴了甚至将碗打裂了。所以补碗师傅这时候凝神屏气的神情比解放军打靶还要专注,拉动横杆的手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慢慢地、慢慢地……停下来。这时候在旁边围观的我们也都闭紧嘴巴不敢吱声,提着心紧紧盯着他的钻头瞧,生怕他打歪了打暴了,他打好一只眼,我们才“呼”地舒口气。等到将破碗和破片两边都打好眼,后面就简单了,只需像裁缝师傅一样用金属线将两边连起来,再往缝口抹上一点腻子,吹干,倒点水一试,不漏,好了!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