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小时候积肥那些事儿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03:01 阅读(0)
文|于礼谦(河北)
难忘小时候积肥那些事儿
“五一”小长假期间,我特意回到老家,再次体验了一番劳动的滋味。虽然很苦很累,但苦中有乐,累并幸福着。这不!那天一吃过早饭,弟弟说要给小麦浇水施肥。便打开了他家的储藏室,映入我眼帘的是,整个储藏室里堆满了碳铵、尿素、磷肥、复合肥等肥料。望着这一大垛的化肥,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时候到村外拾粪、和社员们一起在大池子里沤肥、在自家猪圈里积肥时的情景......
那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还十分贫穷,经济相当落后,农村里更是穷得叮当响儿。当时,还没有国产化肥和进口尿素,农民们种地普遍使用的肥料,大都是生产队里积起来的农家肥,也叫土家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这句顺口溜道出了肥料的重要性。是啊,肥料决定地力,(地力即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力决定粮食的产量,粮食产量的高低又左右着农民的温饱。因此,肥料是个宝,庄稼地里离不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记忆中我曾经历了生产队里多种形式的积肥方法,至今想起来依然清晰如昨。
记得我十一岁那年,我们生产队里规定每家每户每月要向生产队上交一定数量的牲畜粪,完不成任务的要扣口粮。为了完成任务,每天一大早,我就背起粪筐,拿上铁铲到村外的马路上去拾粪。那时所有的公路都是土路,人们的运输工具大都是木制的大车、小车,所以公路上经常留下牛驴,骡马的粪便。不一会功夫,我就拾了满满一大粪筐粪便,带着这份“成果”,高高兴兴地背回家中,把它集中堆放在南墙旮旯里。每天下午一放学,我还约上最好的小伙伴-----虎子,一起到公路上去拾粪,直到太阳快下山了,我俩也将粪筐装满了。于是,踏着晚霞,一路唱着《打靶归来》的歌曲: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就像凯旋归来的战士一样,快乐幸福。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我家南墙根儿底下就堆起了一人多高的粪便。每月生产队里收粪时间一到,我就和哥哥一起,装上满满一车粪便交给生产队里。每次。队里都会派出一位经验丰富,大公无私,德高望重的“老坚决”亲自把关,认真过秤,仔细验收。“老坚决”没有一点私情,不管是谁,粪便不干透的不要,粪便里边有柴草的必须捡干净后方可过秤收下。记得有一年冬天,下了整整两天大雪,马路上全部被大雪覆盖,天气十分寒冷。早上起床后,我站在自家的墙头上向村外望去,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整个大地全部是白色的。母亲看到我站在墙头上瞭望,便劝我说:“老四呀,昨晚大雪刚停,马路上都是积雪,肯定没有马车路过,路上也不会有粪便,你就睡个懒觉吧!”听了母亲的话我也感觉在理儿,正当正我准备返回屋里再睡会儿的时候,便想起了生产队里分配的指标。于是,我又背起粪筐,冒着寒冷,踏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村外。不曾想,公路上“货源”十分充足,不一会功夫,我就拾了满满一大粪筐牛粪。回到家里后,母亲看到我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心疼极了。只见她将两个手掌重叠在一起,快速地上下摩擦,然后用发热的双手焐热我被冻得通红通红的脸蛋儿,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听了母亲的夸奖,我的心里热乎乎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年,我家不仅超额完成了生产队里规定上交粪便的任务,还多挣了几十个工分,多分了几十斤粮食,真的是一举多得呀!
光阴荏苒,日月如流,转眼来到了七十年代的第三个年头。因父亲、两个姐姐都是戏班子里的台柱子,经常在外巡回唱戏,母亲不仅操持家务,还要参加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哥哥应征入伍,弟弟年龄尚小。所以,家里积肥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我一个人身上。那时,我除了到村外的公路上拾粪外,还积极参加生产队里组织的沤肥活动。那个年月,每个生产队都会在牲口圈里挖一个长10米,宽3米的大池子来沤绿肥。那时我虽然才十五岁,但长得人高马大,力气过人,干活像壮劳力一样使唤。每到星期天,我都会放弃与小伙伴儿们一起玩耍的机会,一吃过早饭就背起挎蓝到地里拔草,一天我都能打上400多斤的野草,经生产队会计过秤后倒进大池子里,等大池子里的草有了三分之二后,生产队便利用晚上时间用小拉车拉来比较肥沃的土倒进大池里。接着,大家将池子里灌满水,然后在水池的上面再压上一层土后就慢慢沤着。记得那天晚上,我和社员们一直干到十二点才收工。第二天一早我感到很累很累,但为了给家里多挣些工分,我还是早早起床,背起挎蓝到地里拔草去了,回来后将草交给生产队里沤肥。生产队大池子里的肥料沤上一个月左右,就可以使用了。此时,生产队长就发动社员们用小车拉,用扁担挑,用抬筐抬等方式,把这些肥料运送到庄稼地里,农作物在肥料的滋养下,像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一个劲地儿往上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