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探访龙井

作者:闻鹄 发表于2017-09-22 11:27 阅读(1)

探访龙井

《探访"龙井"》
 
文/杜文琥
 
    早就听说过上塘镇有面古老的吃水井,名字叫"龙井"。关于它的一些神奇的传说早已听过,据说,龙井从未枯竭过,不论年成多旱总是泉水不断,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这里挑水吃。但从末看过,真想早点一睹芳容,去瞧瞧那片被"龙井"水滋润的土地,满足自己对世间万物那份特有的好奇心。
 
    今年四月份有幸调到上塘工作,心中的那份执着的情感得以圆梦。
 
   在一个晴朗天气的日子,理顺好工作上的事,便独自一人去享受,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留下的点点痕迹。在老乡的指点下,顺着街西北方向一条窄窄的水泥路,一个人悠哉的慢步在路上,细细去品味生活的过程。虽然已经接近中午,肚里有的饥饿,但也挡不住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
 
   四月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满眼都是绿色覆盖的大地。路的两旁是绿油油的麦田,田埂上开满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不知名的野花。微风吹过,一层层绿色波浪送来阵阵麦子的清香气息,让人倍感心旷神怡,忘记了腹中的饥饿忘记了工作中的疲惫。乡村田野特有的空气质量是久居城市里无法比拟的。
 
    水泥路面很快走完了,前面还有一段不太长的土路,踩着高低起伏的土路,远远地能够望到种满树木的堤坝,葱葱茏茏,特别孤单的立在广袤的田野上。
 
土路到堤脚下,便顺着南堤坝弯曲的向西北方向延伸了。在南堤脚弯曲处,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青石雕刻的圆形石拦,静静的立在一片空地上,空地约有三十多平方米。这就是我盼望已久想看到的“龙井”了,也不知它经历了多少风雨历程。怀着虔诚心情走近它的旁边,首先看到石栏四周内壁不知有多少道深深嵌入石头中的绳纹,不规则的分布着。早就听说是这是当地老百姓提水绳子留下来的痕迹。再从上向下望,井里有水。由于长期不使用水面漂浮着一些树叶,上口不过穿心三尺,下口却有三丈见方。井是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条形青石砌成的,呈灰褐色,临水的附近长满了青苔。也不知道井水到底有多深,听当地流传这样的民谣,“上塘龙井深又深,一头水桶一头绳”。
 
   记得当地人说过该井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龙井”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留下的。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登上皇帝宝座不久,为了自己朱家世世代代江山永固,就派军师刘伯温微服私访,走访天下。
 
    有一天,军师刘伯温看到西南方向天空中,红云滚滚,紫雾迷漫,不禁大吃一惊。心想,此乃真龙之兆,天子之气。他不敢怠慢,他急急赶上前一看,这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呀!刘伯温看罢称不奇已,暗道:此正卧龙之地,龙必卧于此,此地不久必出真龙天子。
 
  当天夜里,刘伯温便作起法来,手挥宝锹,南面掘土镇龙尾,北面插锹切龙脉。他辛苦一夜。次日一早,红云散,紫雾消,刘伯温才拔起铁锨,扬长而去。早起干活的人.还看见那铁锹口上红红的血迹呢!
 
  只因刘伯温锹插得太深,拔出后留下一口井来。这口井因害龙而得,故称“龙井”。
 
      传说归传说,本人认为"龙井"的名字真正由来应该是井栏的四周铺满条形垫脚石,块石上都雕刻着龙,便于提水。以前人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所以当地老百姓赋予井一个美好的愿望,流传至今称"龙井"。
 
靠近井的堤坝是一个水库,当地人叫它"龙井水库"。沿着堤坡上去,堤長约有几百米长,下雨时拦截上游的流水。库存的水并不多,水库的浅水处长满了水草和一米多高的芦苇。以前听当地人说过堤脚下有几百亩种的水稻,传说是有名的"上塘贡米"来源地。米的特色是米粒略长,碧绿透明,放在露天的水里,如水的波纹晃动;摆在碧玉中间,似雕刻家琢出的工艺品;煮成米粥,像三月桃花浸染,白里透红,香气弥漫。一样的水稻品种在别的地方就种不出来"上塘贡米"的特色,也许靠的就是这里神奇的"龙井"水。
 
“龙井”的祖先传说是由伯益发明了井,是古代人民家家户户都具备的东西。伯益跟随大禹治水,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发明了凿井技术。该凿井技术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让老百姓可以远离河流而生存下去。
 
    我来上塘时间不长但也走遍了该镇二十个村居,见到了许多废弃的生活用井,有青色块石砌成的、有不太规格的鹅卵石砌成的、还有青灰色大砖砌成的等等。圈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有深有浅各不相同的井,什么砖井、三眼井、瓢瓢井、毛井等等,但名气最大最好的就数这面传说很久的"龙井"了。目前已经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
 
     大部分井的位置散落在靠近村头的沟边或塘及水库边,对于这种情况也许有它科学道理,挖井容易出水吧!
 
     欣赏过历经不知多少风雨洗礼的龙井,养育了当地老百姓不知道多少代人的生活。
 
      井跟其它物件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彻底消声匿迹了!好奇的我多了一份惆怅!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