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磨 年 面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30 08:55 阅读(0)

 ■磨 年 面

 
●葛国桢(河南)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一进入农历腊月,老家乡下的人就该准备磨年面、蒸年馍的事了。按照老家的民俗,过年时忌讳说“蒸”啊“炒”啊这些字眼,因为谐音为“争”“吵”,不吉利的,因此家家户户蒸的年馍都要能够吃到过罢年,也就是正月十五以后。蒸的馍多,需要的面当然也多。所以在蒸年馍之前,每家每户都先要磨年面。
 
腊月里天寒地冻,不是风就是雪。挑一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把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从囤里挖出两口袋小麦、玉米等粮食,用清水淘洗干净,摊在阳光下晾晒。这样做一是去除粮食里的细碎土粒土尘、细小石块等杂物,使粮食变得更洁净;二是给粮食增加了适当的水分,磨面的时候不至于太干燥,太干燥磨出来的面不好吃。
 
一般上午淘洗晾晒粮食,过了中午不等粮食干透就可以拉到磨房磨面了。过去没有电气化、机械化那些东西,磨面全靠古老的石磨。石磨上有一根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棍子,乡下俗称“磨杠”。推动或者拉动“磨杠”,石磨的上半扇就开始转动,就可以把粮食磨成碎末。
 
磨房里,与石磨相配套的还有粗细不等的面罗、面柜等设施。磨碎的粮食要用这些粗细不等的面罗反反复复过滤,过滤出来的颗粒再回到石磨上,直到所有的粮食都变成面粉为止。
 
石磨非常笨重。过去没有电力没有机械,只靠人用力去推,因此就有了“推磨”这个词。推磨可不是闹着玩的,抱着“磨杠”围着石磨一圈又一圈转动,常常累得人汗流满面,气喘吁吁,一般的壮劳力都吃不消,老弱病残之人就更不用说了。
 
条件好一点的时候,磨面时可以用牲口来拉动,一般是一头毛驴。把毛驴套在石磨前,后面拴着磨杠,围着石磨转过一圈又一圈,俗称“拉磨”。牲口“拉磨”的时候人也闲不着,需要不停地倒粮食、罗面等,磨一回面要把人累得好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后来,村里架上了电线,不少电动器械开始投入使用。那时候每个村里都有一间“磨面房”,里面架上电线,安装上一台马达带动的磨面机。这种磨面机比较简陋,上面是一个敞口的粮食入口,中间是一个封闭的带“面罗”的暗室,下面的出面口连接着一个粗布做成的大口袋。磨面的时候。粮食从入料口进入“暗室”,被飞速旋转的几根钢柱打碎,又被钢制的“面罗”过滤,较细的面粉被巨大的气流冲进鼓鼓的大口袋。一家的粮食磨完后,操作者拉下电闸,鼓鼓的大口袋里气流散去,剩下的就是磨好的面了。
 
因为这种磨面机粗粮细粮都可以磨,开机里面就是一阵风,群众俗称“一风吹”。“一风吹”磨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大大缩短了磨面的时间,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所有的粮食都是一遍磨成,磨小麦分离不出麸皮,磨出的面粉颗粒粗糙,颜色发暗,做出的食品口感也不是特别好。
 
村里有一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能人”,回来跟别人“喷空”时说:“咱们乡下人吃的是‘一风吹’,人家城市里的人吃的是‘八五面’,听说还有人吃‘七五面’……”老少爷们一听很是惊奇,忙请教啥是“八五面”“七五面”,但这个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给村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再后来,村子里添置了电动小钢磨,群众俗称“多遍磨”。磨小麦的时候,要经过先粗后细好几道程序,可以按比例把麸皮过滤出来,当做饲料喂猪喂牛喂鸡。这样磨出来的面比以前的白多了、细多了,不管是蒸馒头还是包饺子,口感味道也好多了。这个时候很多人才恍然明白,所谓的“八五面”就是过滤出了百分之十五的麸皮,“七五面”当然就是过滤出了百分之二十五的麸皮……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