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古老的生产工具—碌碡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21:46 阅读(0)

古老的生产工具—碌碡

 碌碡是乡村的圣物。

 
碌碡是一种石制的农具。碌碡在我们本地的方言中念“碌础”,与碌础搭伴劳动的是牛或驴。如今在农村已经很少被人提起,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了。有的放在猪圈边用来做了猪圈门,有的立在墙根、树旁、大门旁等地方,可以成为人们冬晒太阳夏乘凉的好去处。碌碡作为农耕文明的最后坚守者之一,已经走完了它的历史行程,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碌碡,是青石或者花岗岩石制作的圆柱形农具,直径大约四五十公分,长六七十公分,两端圆心处各凿一圆孔,叫脐眼,跟酒盅子差不多大小,用作装碌碡挂子。碌碡不是标准的圆柱体,它一头略粗,另一头略细,滚动的时候粗头在外侧,这样它行走的路线就不是直线而是不断向内侧滚动转圈。碌碡有两种,一种表面很光滑,一种是浑身均匀地布满着凸起的棱、凹陷的槽,像极了一个瘦骨嶙峋的老男人的肋骨。表面光滑的叫“滑碌碡”,用于压场院,目的就是使场院地面坚硬和光滑。表面带有沟槽的叫“网碌碡”,用于打压麦子、豆子、谷子和高粱等粮食。跟碌碡配套的工具叫碌碡挂子,有用铁棍烧红后弯成半圆形的,两头各装一个木轴,一拉半圆两轴可插进碌碡脐窝中,有的是一个口字形木框,两竖的正中间向对侧伸出一个短而圆的凸起,使用的时候,这两个凸起恰好卡在碌碡两侧的脐窝里,在口字的横木上拴绳子拉动,碌碡就绕着轴转动。也有简易的碌碡挂子,把手腕粗的原木用火烘烤,慢慢弯成半圆,在末端内侧装一木轴即可。
    
碌碡,对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乡下人在记忆中是不陌生的,应该很熟悉。看着它、挂怀着它,同时也产生一种温馨的亲切感。那是一种岁月沉淀的温情,是难以挥去的农家味道,是祖祖辈辈早出晚归、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历史见证。
 
一般说来,拉碌碡方式有两种,一是身体强壮的年轻劳动力,但也必须两人以上才可以运用自如。另一种方式就是用牲畜(牛、驴、骡、马等)拉碌碡,这要给它们戴上“笼嘴”(竹篾子或者铁丝编制的半球形器物),并且蒙住眼睛,以防牲畜吃粮食,也防牲畜偷懒,因为被蒙住眼睛,牲畜就不知身后有人拿着鞭子在催促着,只是一味地低头向前走。牲畜拉碌碡倒是很轻松,可是它们走得慢慢腾腾,效率很低。牲畜拉碌碡有件事情会让人们担心和讨厌,那就是牲畜的屎尿会弄脏了粮食,所以人们就想着在牲畜屁股下,用旧布等做一个粪兜来接着的,但对牲畜排尿是没有好办法处理的。
 
 
 
 
 
 
 
在我的记忆里,碌碡就是生产队里最具生命力的农业工具,不管是“三夏生产”还是“三秋生产”都是离不开它的。在庄稼登场之前,先要平整一块结实平坦光滑的场院。那就是先把场地整平,用铁耙子把表面土耙碎耙细,再用“滑碌碡”滚压几遍碾成面,均匀地泼上水,晾上一夜,次日早晨就可以撒上麦糠,再一次地拉着“滑碌碡”一圈圈地滚压平整结实,扫掉麦糠,晾一晾,场院就碾压好了。压场院的活是用人力拉碌碡。
 
在生产队的场院上,夏季均匀地摊满了尺把厚的麦子,秋季,一茬又一茬的庄稼(谷子、高粱、豆子等),它们都要在“网碌碡”一遍又一遍反复碾压下,脱出籽粒,秸子变成柔软的草以便喂养牲畜。每天要轧很多场,每场要轧很多遍,每遍转无数圈。打场的活可以用人力和牲畜拉碌碡交替。每当从场上传来“吱扭扭、唧吆吆”的碌碡声,我就会感受到那个年代劳动的繁重和人生的艰辛。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