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微山湖西岸移民史略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6:32 阅读(3)

微山湖西岸移民史略

 文/侯仰军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汉乐府里的《悲歌行》,很能反映中国人数千年来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安土重迁、思念故乡的心理情结。 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但这种观念有时又不得不屈从于严酷的社会现实,由于战乱、灾荒等各种原因,人口迁移史不绝书,大规模的集体移民无代不有:下江南、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移民的血和泪铸就了中华民族辉煌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在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微山湖西岸,就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移民区,它北起山东鱼台,中经江苏沛县,南到江苏铜山。南北长达200 余里,东西宽三四十里或二三十里不等,被当地人称为“团里”。因其紧靠微山湖,又叫“湖团”。这些移民的到来,曾经对苏北和鲁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到今天还余韵未尽。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一重要的移民事件,学术界迄今竟几乎无人谈及。 作者不揣浅陋,试图对此作一粗略描述,以期引起史学界的注意。
 
 
 
 
微山湖西岸移民的由来
微山湖西岸移民大多数来自鲁西南的郓城、巨野和嘉祥几县,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主要是因为黄河的泛滥。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常常泛滥成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动辄决堤改道,整个华北地区无处不受其害。金明昌五年(1194 年),黄河又在今河南原阳决口,其中一支水流直冲徐州而来,徐州下属各县丰、沛、铜山从此备尝黄患之苦。翻开地方志,书中常有这样的记载:“黄河暴溢,决白茅堤,丰沛大水”“平地水高一丈,民居尽圮”“历年沛丰均罹水患,民不聊生”“沛大水,舟行入市,平地沙淤数尺”等等。由于水患不断,沛县一带的社会经济逐渐凋敝,人民大量逃亡,特别是濒临微山湖西岸的狭长地带,更是一片荒凉景象。
  清朝咸丰元年(1851 年)闰八月,黄河在丰县决口,滔滔的黄河水很快席卷了下游的沛县和鱼台,微山湖西岸顿成泽国,沛县县治只得从栖山迁往湖东岸的夏镇。第二年,微山湖西岸一带仍是洪水滔天,又遇上地震,饥荒严重,广大的穷苦百姓只好背井离乡,移居他方,对家乡“不复顾恋”。几年后,大水退走时,微山湖西岸已成为一片淤土,野草遍地,荆棘丛生。原有的一些民田,也多荡然无存。 咸丰五年(1855 年)夏天,黄河又在河南仪封铜瓦厢决口,徐州各县虽从此摆脱了水患,可鲁西南的郓城、巨野、嘉祥又成汪洋。 一些贫苦农民无以为生,便朝沛县方向逃来。他们在微山湖西岸荒地上搭起了一个个草棚, 垦荒种田, 渐渐定居下来。当时的徐州道道员王梦龄认为这些人形迹可疑,便命令沛县县令把他们一律押送回原籍。 没想到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能把客民赶走,反而扩大了影响。 郓、巨、嘉几县的贫苦百姓听说微山湖边有大片荒地,易于谋生,遂扶老携幼,大批涌来。沛县知县看到这些人确实都是受灾的穷苦百姓,而
  且大片荒地无人垦种实在可惜,就向上禀告,允许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但要缴纳租税,至于原有的民田,则一律退还原主。经南河河道总督庚长批准后,沛县官府便派人丈量湖边荒地,并分为上、中、
  下三等,要人们按土地的等级缴纳租税。又设立湖田局,招民垦荒。 为了防止沛县土著居民与客民发生纠纷,沛县官府还在土客民居住的交界处筑起了一道长堤,称为“大边”,作为双方的分界线。
  湖田局招民垦荒的告示一出,曹州(今菏泽地区)、济宁各县的百姓来沛者就更多了。起初他们多定居在沛县境内,后来向南向北逐渐扩展,于是,沿着昭阳湖、微山湖的西岸,北起鱼台,南到铜山,出现了一个个移民村落,总人口达数万之多。受地域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是一种历史传统,这些移民组织性很强,他们往往十几个村落结成一个团体,叫做“团”(tuàn)。 每一个“团”都有一个有名望、有势力的人做首领,叫“团董”,并以他的姓为号,称“某团”。如唐团就是因其团董唐守忠而得名的。总计从北到南,共有魏团、任团、北王团、唐团、北赵团、南王团、南赵团、于团、睢团、侯团等 10 个团。 除魏团、任团在鱼台县境,其他 8 团都在沛县、铜山境内,其中又以沛县境内为最多。在所有的团中,沛县境内的唐团迁来最早、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团民们组织纪律性很强,若一村有事,往往一夜之间,几十个村庄尽知,上千个青壮年云集。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其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沛团争斗中,沛县土著居民始终难占上风,团民们终于在微山湖西岸站稳了脚跟。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