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石弥勒佛的气象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4:05 阅读(0)

石弥勒佛的气象

  吴仲尧(浙江绍兴)

 
 
 
 
任何地方的山水都有文章。山水如果与历史、文化结缘,那就是一篇美妙的文章;再奢华一点,山水若能与宗教相谐,那更是一篇神秘的大文章了。
享有石城之称的新昌,就是这样一方山水。因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寺,以及寺内一尊被誉为“越国敦煌”的石弥勒佛,让这方山水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使每一位虔诚的拜谒者,方可与山水心有灵犀,气脉相通,方可参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蕴含的前因后果。
有道是:“名山入剡圣贤风,文士高僧托迹同。最是石城大佛寺,三生哲匠夺天工。”这话真的说到点子上了,新昌最负盛名的就是深藏于南明山峡谷内的那尊江南第一大佛。钩沉往事,最早发现这处胜境的是东晋永和初(公元345年)一位法名昙光的高僧。昙光漫游江左,宿石城山下,见这里幽谷奇深,岩石嶙峋,古木参天,藤蔓攀结,飞瀑奔泻,曲涧回转,遂披荆斩棘,就崖结庐,坐禅半山石室修行。寒来暑往,风霜雨雪,不辞劳苦,草建隐岳寺,即为大佛寺的前身。
 
 
 
时光荏苒,年复一年。至南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四海云游的大和尚僧护走进隐岳寺,做了主持。一天,僧护伫立山崖间眺望,见古寺之北,有青色石壁高达千仞,大有奇伟之势。时闻岩间管弦悠扬,有仙乐之声,又感光影闪动,现佛像之形,便萌生了就壁势凿刻弥勒佛像之念。然依千仞之坚壁刻石造像,谈何容易。僧护殚心竭力,风餐露宿,历经数载,才浅浅地凿了个佛头。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床,不久圆寂,留下遗愿来生再续。数年后,忽闻群峰深处,又响起凿石之声。原来,是僧护的弟子僧淑,重操尊师衣钵,承继师傅未竟之业,不分昼夜,不管孤苦,不停地雕凿。后因“运属齐末,资力莫由,未获成遂”,但前赴后继营造大佛的苦心已声名远播。
 
 
 
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齐梁名僧僧祐,受建安王萧伟之邀,专程赶到隐岳寺,主持凿刻石佛之事。僧祐集三百工匠,“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沿仙髻岩凿进五丈,在十丈高的大洞内精施斧凿,历时三年余,终于凿成了工艺精美的石弥勒佛坐像。三代主持的夙志宏愿,三十春秋的筚路蓝缕,深深打动了南朝梁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他肃立佛前,凝视良久,挥笔成文,赞誉石弥勒佛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留下了一篇《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记》,供世人仰诵。后人感慨僧护、僧淑、僧祐三代主持的矢志不渝,大佛凝聚了三僧毕生的心血,故有“三生圣迹”之称。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岁月峥嵘,世事变幻,隐岳寺几度易名,也屡遭兵燹,殿堂均毁,唯有石弥勒佛像独存。直至清朝末年,重建大佛阁,重塑大佛金身,在寺门口立碑,上书“大佛寺”,沿用至今。
 
 
 
初冬时节,我又大佛寺之行。整个景区曲径通幽,草木葱郁,一路上,清风习习,泉韵淙淙,祥云悠然,梵音呢喃,亭台楼阁,相得益彰。我站在大佛阁前,仰望大殿琉璃黄瓦,依山巍峨而立,隐隐有盛世之气象。殿外松柏凝翠,石栏质朴,古意盎然。高大的香炉内香火真旺,袅袅烟雾徐徐飘散,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檀香味。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焚香叩拜过,不知多少人还在叩拜的路上。青烟升腾间,多少期许和愿望寄托在神灵之上,在俯身的时候,人们放下的不仅仅是身段,还有那奔走尘世数十年的肉身所浸染的尘垢。
我来大佛寺,没有别的。若一定要说出些什么祈求的话,最多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即可。蓦地,记起曾读过这样的一段文字:“我走过不少寺庙,总看到许多善男信女在向佛企求点什么。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对佛有任何要求。请求佛给我们健康、财富、美貌、权力,请求佛给我们一切,给我们来生,这种种的请求,其实都是违背了宗教的精神。如果仅仅一点香火,如果只是一点点的时间和虔诚的样子,就能换来那么多的世俗利益,这笔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所以说,信佛念经,敬香拜佛是每个人的自由,无可厚非,只是不要太过贪婪。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