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古韵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3:43 阅读(16)
徽州的古韵
吴仲尧(浙江绍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怀揣对徽州的神往,顶烈日,冒酷暑,驱车奔波三百多公里,终于来到了徽文化的发祥地——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始建于秦朝,自隋唐以来,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城址地处一个山间盆地之中,周围青山环峙,秀峰叠翠,新安江如一条轻盈飘逸的绸带,抑或一幅浸染了诗意的水墨长卷,穿城而过,佑护着古城的繁荣与祥和。目迷风景,次第转换,历史浸润在这些老物件中,府衙、牌坊、老宅、古井、小巷、马头墙……令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见识了徽州大地这方山水的风华和古韵。
悠悠徽州情,追忆千年梦。我沿着古城墙一路前行,远远就望见古色古香的墙面上镶嵌着“梦里徽州”四个红色大字,内心不禁一阵激动,顾不上骄阳烤炙,汗流浃背,欣然加快了步伐,想赶快进城一探究竟。
伫立在城墙下,抬头仰望,只见斑驳的门楼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徽州府”三字,质朴凝重,庄严肃穆。墙垛之上,有双层飞檐的木制楼阁,精雕细刻,巍然宽阔,旁侧矗立着汪道昆、畢昇、李少辉等几尊先贤的石雕像,他们都是徽州人,曾因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而受到世人敬仰。穿过城门,迎面是南谯楼,是古代夜间报时的地方,始建于隋末,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虽历经风雨,但古风依旧。不远处是东谯楼,原名钟楼,又叫阳和门,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双层楼阁。两座谯楼咫尺相望,立于府衙周围。
经过南谯楼,豁然开朗,眼前是一个开阔的广场,正中就是古徽州府衙。我穿过仪门,漫步于公堂、二堂、知府廨等组群,认真阅读展示的文字图片,仔细观看陈列的刀枪刑具,了解这里曾经的威武和古代官府行政运行的概况。府衙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古徽州标志性建筑,是徽州众多传统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整个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威严庄重,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在这里,我还领略了技艺精湛的徽州雕刻,风雅别致的徽墨歙砚。不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是府衙外面官道两旁的两个亭子,叫“民息亭”,是给到衙门来告状打官司的老百姓休息所用,看来徽州的父母官能体恤百姓疾苦,很有人情味。二是老爷息塌处的一副对联:“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似乎既在告诫自己,也在昭示天下。
步出徽州府衙,经过东谯楼,就到了闻名遐迩的“许国牌坊”。这座牌坊是明朝万历年间,皇帝为旌表徽州学子许国进京考学,功成名就,成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衣锦还乡时而立。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颇似一座连体古鼎,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有数吨重的大块石料建成,俗称八脚牌楼,又名“大学士坊”。牌坊虽经历千年风雨,饱受战火,色泽斑乌陈旧,但处处皆是雕饰镂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那些成双结对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图绘间的鹤翔鹿鸣,也颇具深意,暗喻武英殿大学士显赫的地位。可见当时工匠的娴熟雕技,独具匠心,体现出了徽派石雕独特的境界和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为牌坊赢得了“东方凯旋门”的美誉。
离开许国牌坊,拐弯走进一条古意盎然的巷子,感觉千年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错落的马头墙,将高耸的山墙勾勒出仿若山峦的层次,慢慢向前展开。路两边粉墙黛瓦的老房子,宛若一帧黑白色调的水墨画,散发着一股久远的气味。行在其中,犹如翻阅一本发黄的相册,阅读久远的故事和传奇。又仿佛品味一杯陈年老酒,浓厚的醇香里,蕴含着独特的市井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