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日晖桥,我总是这样想起你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3:59 阅读(0)
南日晖桥,我总是这样想起你
作者简介:周建梁,1973年出生,浙江桐乡人,1992年高中毕业于桐乡一中,199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大学。现就职于上海市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期从事城市更新、旧区改造等工作。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江南,住在我心中的江南,那就是我的家乡。家乡之所以令人难忘,并不是因为那里有多么的美丽和繁华,而是因为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有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有我牙牙学语的童年,有我启蒙心智的少年,那里的所有一切,都承载了我与生俱来的眷恋。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在这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柔柔的秋风吹来一阵阵馨香,轻轻地摩挲在我的脸庞,窗前皎洁的月光撩动了美好的往事,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开启记忆的舷窗,将往事慢慢地粘连一起,思念起那个写满我童年故事、印满我青春足迹的江南小镇——桐乡市南日晖桥(以桥命名的小镇,也叫南日镇),重拾那些散落在光阴里的欢乐。尽管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好多事情已渐渐模糊,但是南日晖桥的模样,一直被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它曾悄悄流进我的青春年少,绚烂了我的整个青春年华。
南日晖桥,不像附近的乌镇、西塘那样声名显赫,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好似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妇静静地安卧在江南一侧。据说宋代时,居住在南日晖桥的人口已经比较多了。宋理宗嘉定年间,就在此地建造了规模不小的觉苑寺。后来,因有一大户人家在此开设米行、油车等而渐渐兴旺起来,以南日晖桥为中心,不断向四周延伸拓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市,各类店铺一应俱全,成为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小镇。特别是每天的早市,沿河的街道,临街的店铺,店铺内的人们,在买与卖的讨价还价声中,多了一份喧嚣的市井气氛,一如经年的生息繁衍。当然,建于宋朝的觉苑寺现在已经消失了,但寺桥头、觉苑弄的地名还一直保存着,这是南日晖桥悠久历史的见证。最早建造的南日晖桥也早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建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水泥拱形桥,九十年代中后期又进行了重建。
小镇西倚南日港,东邻一条名叫御驾浜的小河,镇区的东侧、西面侧各有一座桥与镇外相连,而南侧、北侧都与大路相连。在那个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南日港船来船往,热闹非凡。镇的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把小镇分成南北两块,南块俗称河南,北块俗称河北,横跨在这条小河上的南日晖桥,又把河南、河北连为一体。小镇主要有两条街,一条是南北走向的南日大街,长度超过两公里,南日晖桥就处在南日大街的中间位置;另一条是东西走向的湖滨路,绕河而建,约一公里长。这两条街的交汇处就在南日晖桥北侧,这儿曾是整个小镇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除了这两条大街外,还有许多窄巷小弄,如觉苑弄、府前弄、陈家弄等。
湖滨路的最西端,也是镇的入口处,是一家豆制品店,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人家,吃得最多的是蔬菜和豆制品,所以那时候我经常会到这家店买豆制品。至于这家店里是不是也有漂亮迷人的豆腐西施,我确实也记不清了,但那种好吃的豆腐干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质地丝滑柔软,味道鲜美无比,跟现在上海的豆腐、豆干相比,比豆腐要老一点,比豆干要嫩一点,以至于如今我每次回老家,我妈必定为给我准备一个硬菜“大蒜豆腐干”,而且回上海时还要带点豆腐干回来。
豆制品店东边五十米左右,是一家枕水而建的茶馆,建筑面积较大,可以放30-40张八仙桌。在江南一带,中老年人都有去茶馆喝早茶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这种习惯可能已经保持了上百年。他们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到镇上的茶馆,聊聊家常琐事,谈谈天南海北,这是一种悠久的江南早茶文化。在没有电视、电话、手机和网络的时代,茶馆是他们获取信息、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记得我跟着爷爷去茶馆喝过好多次早茶,每一次爷爷会给我买二根油条当早饭吃。清澈的河水,四周弥漫的水汽,孕育了江南的早晨,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变得滋润。我在清晨的江南茶馆,临窗而坐,凭窗远眺,那流水那小桥那柳树那小巷,那小船那老屋那石阶那码头,都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中,轻轻地,梦幻般地,此时此刻,任缕缕情思飘散成小桥流水里的云卷云舒,那是一种多好的意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