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的民俗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2:45 阅读(0)
端午节里的民俗
刘方计(山东乳山)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和过年、八月十五并列的民间习俗大节,隆重、讲究并被国家重视。2006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正式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放假一天;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隆重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至于为何叫端午节,全国乃至全世界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说法一致。所为“端者,初也”,古时五与午相通,按地支推算,五月五日为午日,故称为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对于端午节的叫法,所有华人群里基本可以达成共识,无可非议。
端午节是个纪念的节日
在我国,对于端午节的说法颇多,俗有“纪念屈原说” 、“恶月恶日避邪说”、“龙的节日说”、“避五毒说”等等。最有影响且被广泛流传的,就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他思想高洁,一心想振兴自己的国家,当时楚国和秦国作战,楚国属战败国,国力一噘不振,连楚国的国王楚怀王都被押在秦国一年多,最后死在异国他乡。屈原对此十分气愤,就进言楚顷襄王要精励图治,亲贤人远小人,操练兵马,使楚国尽快强大起来。
忠奸两路,屈原的这种强国报负却遭到了奸臣令尹子兰和靳尚的反对和仇视,在楚顷襄王面前说了许多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忠奸不辩,听信了这些谣言后,就把屈原流放到了湖南去了。屈原来到湖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边徘徊,他满怀悲愤,感到自己在有生之年再难救国救民了。于是,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
楚国人民听到屈原自尽的消息后,不约而同的赶来要搭捞他的遗体,但都没有找到。人们为了屈原的遗体不被鱼虾吃掉,他们就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把鱼虾虾跑;于此同时,他们还用粽叶包着米饭做成粽子,投到江里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受伤害。据说这就是现在南方过端午划龙舟,包粽子的来历。
关于过端午吃粽子的说法,比较有权威的说法还来源于一本叫《续齐谐记》的书里的记载: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区曲的人夜里作梦,梦见屈原对他说:“你们每年五月五日以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我,都被蛟龙吃了,今年再祭我时,可用揀叶塞其上,再加上五彩线缠之,蛟龙怕这两种东西。”区曲依法制之并向民间宣传,民众依法而制,后来演变为用芦苇叶包糯米,呈三角形或菱形,并缠五色线,称之为粽子,故有“五月五日作粽,用五色线,遗风也”之说。
胶东过五月端午的程序
我的家乡过端午的程序与全国的过法有所不同,但和胶东地区的其它县市区比对却大同小异,没有多大的差异。大体有如下程序:一是端午前的准备工作。过去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加之交通不便,不像现在到超市,什么“东平湖的鸭蛋”、“盘锦的大米”“乳山海鸭蛋”等等,应有尽有,几个时辰就可以搞定。那时的鸡蛋鸭蛋需要攒,从过了清明后,家家户户养的几个鸡和几只鸭下的蛋,除了看孩子外,基本就不舍得吃了,都攒着,留着过端午。其余时间则要攒着用来换钱解决咸盐洋火(火柴)的花销。进于五月初二三,比较富裕的家都忙着搓胡蜀米(高粱),条件较差的家庭就要忙活着拉苞米碴子(玉米),因那时我们这没有大米,包粽子全部是高粱米和玉米碴子。到了初四,就开始采藳蒡(藳茉)、艾蒿、月季花、芍药花等花草,然后再加上柳条心,泡在大盆里,以备端午这天早晨全家洗脸用,因这几种花草都有浓厚的药味,据说用这种水洗脸,能保证一年内免遭毒虫的蜇咬;其次是初五早晨插桃枝、艾蒿、加麦穗、挂布猴子。这个步骤就是在头天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把采来的新鲜桃枝、艾蒿、麦穗捆成一束,插在门楣或是门旁,桃枝上要挂上用旧棉花、碎布做成的猴子,猴子是红脸黄服,五观是用墨笔点缀或是用黑线缝就,猴子的四肢都要挂上五彩布条。初五早晨,家家户户的门庭焕然一新,披红挂绿,生机勃勃,一派新的气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插桃挂猴,名曰避邪,实则有祈福保平安的元素;三是拉露水、采药材。这个步骤一般是在大人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的,用时髦的话说,这项活动就是踏青赏景之意。早晨分完鸡蛋鸭蛋后,由大人领着,每人拿一条毛巾,在草上沾露水,鞋子、裤腿故意被露水打湿,全然不顾。据说用初五早晨露水湿透的毛巾擦脸、胳膊、腿部,能保证一年中不长疮生疖。拉完端午再去采集一些艾蒿、菖蒲、苍术之类的药材,回来放门挈板上自然晾干。据说这天采集的药材疗效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