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 大运河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03:10 阅读(9)
史话 | 大运河
站在拱宸桥上向下望,那是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的命脉所在。凭栏远眺,一艘艘商船游轮推开碧浪,从天际始白到金乌西坠、月上柳梢。运河厚沉的水,见证了无数的梦想、思念和诡怪。透过故事布下的雾霭,船只斑驳的光影,水面蜷曲的波磔,我们依稀看得到在水下卧着,已然沉睡了千年的传奇。
隋朝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千多里,纵贯东南沿海和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南北水运交通的重要河道。今天,我们试着扫开尘埃,看一看千年前那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南北大动脉的由来。
对于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唐代诗人秦韬玉在
《隋堤》一诗中有“种柳开河为胜游”之说,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想利用通济渠、山阳渎从洛阳乘龙舟游江都,以满足他的欲望。唐代小说《开河记》又称“睢阳有王气”,开河可凿穿王气。然而,历史上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个人的意志所能主导,总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像大运河这样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也同样有其开凿的历史必然性。
大运河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末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征,为了疏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古故水道”,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下令开凿邗沟,邗沟属于我国最早开凿的运河。这条河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流经吴国邗城(今扬州),是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晋而开凿的。邗沟在秦、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有效的施工延伸。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隋朝大运河共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由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组成。尽管在当时来讲,属于严重的劳民伤财,然而这几段运河的开凿对各个地域的经济都有突出的贡献。
那么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开凿大运河的必然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运
●
河
第一,开凿大运河适应了隋朝交通发展的需要。古代交通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河运虽然在速度上不及骡马,但在运量和运价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的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及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用人工开凿南北走向的运河以加强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完善交通的当务之急。
第二,开凿大运河适应了隋朝经济发展的需要。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当时关中地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汉魏之际,长期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严重摧残。西晋永嘉之乱以至整个十六国时期,再次遭到破坏。经北魏至隋,北方经济虽得到恢复并取得不少发展,但其作为经济重心的地位已开始动摇,而此时南方的经济却很快发展起来。东晋、南朝时期,长江流域已成为新的经济中心。《三国志·吴主权传》注引《吴书》说:“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又《陈书·宣帝纪》载,陈朝的江南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但是,北方的粮食生产却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和布帛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距太远,也成为隋朝社会发展的一大掣肘。《隋书·地理志》记载:“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亦同。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深切地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打开中原通向江南的水上航道成为隋王朝的当务之急。隋炀帝曾一度打算迁都丹阳,这充分地表明了他开河的经济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