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宋家闸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0:18 阅读(2)
大运河上宋家闸
宋致国(山东微山)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每每听到这激越欢快的调子,作为一个“正宗”的“大运河人”,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泛起对“乔老爷”的一片感激之情;感激他老人家为大运河,为“大运河人”写出了这么一首唱响大江南北,激越几代人心的赞歌!心,也就自然而然的飞回了我神牵梦绕的故乡-“大运河上宋家闸”!为什么要把我的故乡宋家闸冠之为“大运河上”?这就要从我们老宋家的当年移民,及我家门口的大运河的开挖,宋家闸的建设说起。
谈到大运河的开挖、漕运,笔者曾多次在各种报刊杂志呼吁过:作为运河两岸的人们,应全面了解大运河的昨天,前天;要真正让大运河的运河文化,服务于今天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旅游开发。诚如是,就该认认真真的研究大运河,为旅游者们提供原汁原味的大运河。为什么联合国能把大运河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就在于它自身的开挖,及存在的价值;在于它的“唯一性、原真性和完整性”(见联合国申遗要求),更在于它是一部流淌的中华民族战天斗地书卷,是一卷活着的大运河文化史!
在我的《门前起落运河帆》里我曾仔细介绍过: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虽然也是北通北京、南通杭州;但中间是走洛阳,是直接服务于隋朝皇家的,不走我们济宁、宋家闸。是元定都北京,开通“运河新渠”把“人”字的中间连接起来,而成的经聊城、途济宁走台儿庄,如今走向的大运河;且原“新渠”由济宁、走鱼台、途徐州。是黄河水患屡侵运淤运,使漕运遭阻而后由明嘉靖44年,经当时的工部尚书朱衡多次勘探,认定微山湖东岸“坝高土坚”而转走鲁桥,经我们宋家闸、夏镇、留城、凡141华里而后台儿庄、南下淮安而成今天走向的。其间仅减水闸就二十多座,而有月河者,仅有八处,其中我们宋家闸是有月河的。这就足见当时宋家闸已是河东水西的“大市口”。了解山东“鹅庄”老宋家繁衍历史的知道,甭管是苍山宋、烟台宋、郑州宋,只要说我去了“咱们老庄”,那就是指我们宋家闸。
识文断字的二大爷是亲手续下的当代《宋氏家谱》,他老人家拉起宋家闸的建闸、得名,总是理直气壮:
六百年前,老宋家也是拿着皇家的“调令”,从山西大槐树老鸹窝走来的。当年我们的老先人顺河而下,来到山东地面,船至宋家闸(当时只有三个土堆),便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那时因黄河泛滥,加上燕王征北杀得当时的微山湖畔赤地千里。一眼望不到边的黑泥沃土,那真是荒草萋萋、人迹罕至。
哪里黄土不养人?祖辈耕读的老先人,首先相中了这里的肥沃土地;只要有力气,人就饿不着!老弟兄三个,正好三个土垃堆,当时就依堆而居立下规矩:国家让咱移民到这里,地随便咱种,住处随便咱挑;往后,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老宋家扒袜子卖鞋也要干!故当年朝廷一说挖大运河、修过船闸,老宋家二话不说,举全族之力,挖河建闸!在上下十八闸中立下头功,朝廷直接赐名“宋家闸”。
说起大运河的昔日辉煌,还是二大爷说得好:
咱宋家闸那是什么地方?东接邹、(邹城市)滕、(滕州市)峄县,西连丰、沛、萧、荡,买舟可直下江浙、逆流能上溯京津。闸高一丈九尺八寸,“金门”宽二丈二尺,闸背宽二丈六尺,闸北一百米处便是中规中矩的月河,月河圈里设着闸官所,仅闸官,闸夫,溜夫就过百人。每年仅漕运皇粮就过百万担,可谓是当年齐鲁大地的第一家水旱码头!
当然,二大爷说的那气派我是没有赶上的,不过,到我记事时,那月河亦是梯陡竖崖,只有大人们敢在里边畅游,我们小孩子是从不敢去中流击水的。闸背上,月河圈里处处是生意,处处是“玩意”,说书的,唱拉魂腔的,京广杂货,毛竹,杉蒿,钱庄、粮行,以至今日我们宋家闸东边的村子,还叫“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