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蜿蜒200里的废黄河堤,就是一座挡住黄河肆虐的大山!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2 16:23 阅读(0)
盐城有座山
作者 | 刘建东
 
如果说,从南向北贯穿在苏北平原上,绵延700里的范公堤,是一座挡潮御卤的“长城”。那么,从西向东横亘在苏北平原上,蜿蜒200里的废黄河堤,就是一座挡住黄河肆虐的大山!
 
山的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废黄河堤西起阜宁童营,东至黄海,跨越阜宁、滨海、响水三县,逶迤曲折,西高13米,东高6米,堤宽2000米至100米不等,管束着黄河600余年,恪尽职守,造福黎民苍生。尽管它不那么雄伟挺拔,恰是盐城人民心底上的一座崇高的山峦,平安幸福的象征。
 
盐城本无山,黄河夺淮前,市境一马平川,地面高程在1米至2.5米之间。从汉代到宋代,海岸线稳定在西溪、刘庄、盐城、庙湾、四套一线,唐代盐城“去海不过一里”。北宋天圣年间,一代名臣范仲淹修建海堤,横跨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即原204国道,史称“范公堤”。境内沟湖纵横,外有范公堤挡潮,内有古淮河排涝,水系独立,潮来水去,生态多样,物产丰饶。
 
古淮河为市境最大的河道,系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的漕运河道,朝庭设军队建置的河卫机构管理河道,东南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帝京。唐朝时期建有云梯关(位于现今的响水黄圩境内),背依淮河,雄视浩瀚无边的黄海,史家称之为“江淮平原第一关”。淮河流域富甲天下,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南宋光宗(1194年)黄河“鸠占鹊巢”,强占淮河水道,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归。黄河夺淮661年间,黄土高原的泥沙与流水俱下,一碗水半碗沙,河道淤塞,河堤单薄,河底高程局部达4米,黄河变成了“悬河”,河堤三年二决口,里下河地区尽成泽国,汪洋一片。
 
清康熙皇帝于1684年第一次南巡到淮阴,第一句话就说“今河道如何?比前通否?朕为河道忧心异常”。治理黄河,历代帝王贤臣费尽了心力、财力。为防河道淤塞,沿河堤每一里,设堡夫6人,配汛船1艘,系铁扫帚(疏淤齿耙)2具,每月逢一溯流刷沙,往来上下,借水流冲力清淤减淤。明朝的潘季驯、清朝的靳辅等治水名臣,采取“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动辄役二三十万民夫,挖深河道,高筑河堤,约束水流,以水冲沙。
 
黄河北徙后,古淮河尾闾颓废,淮水溢决肆虐,贻害益烈。民国24年,国民政府导淮,役扬州、淮安、盐城等12县民夫24万人,对七套以上废黄河疏浚,历时二年。建国后,国家将整治废黄河列入治淮规划,修复扬庄闸,新建滨海闸,整治河床,消除险工患段。两岸的堆堤越筑越高,童营附近堤高13米,堤顶宽近2000米。现国家又调整水利规划,废黄河不再承担上游泄洪任务,废黄河堤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废黄河堤,积土成山。这座山,风风雨雨六百多年,他赋予了苏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黄河夺淮,一部苏北人民的抗争史。废黄河大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六百多年间,一代又一代人整治黄河,披肝沥胆、人拉肩挑、餐风露宿的艰难岁月。河边的童营、钱码头、北沙、大通口等让人回味的地名,记载着多少先贤的治水故事。黎民苍生的生家性命,全部押在这大堤的度汛安澜上,堤在人安,堤毁人亡。可以说,废黄河堤是盐城历史上最重要、最宏伟、最漫长、最残酷的水利工程。
 
黄河夺淮,一部苏北人民的血泪史。苏北里下河水系支离破碎,水患连年,一片泽国,民不聊生,四处乞讨,悲悲切切,边走边唱,如歌如泣,催人泪下,逐步诞生了苏北哭腔老淮调。建湖县是老淮调的发源地,其地处里下河地区“锅底洼”,洪涝灾害最为惨重,其唱腔格外惨烈,具有发音纯正、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有韵味等特点。人们为了生存,老淮调一路唱到上海滩,历经二百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淮剧表演艺术形式,现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