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女是一位农村姑娘,取名蕙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1 00:11 阅读(0)
哀女泪
王新葆
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可哀之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哀女是一位农村姑娘,取名蕙。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是一位“老巴子”,农村人常说,“惯的是头和尾,疼的是‘老巴子’”,意思是第一个孩子和最后一个孩子最能得到父母的疼爱和宠惯。然而她却不是这样的女孩子,她虽然在家庭中年龄最小、也最受父母的宠爱,但她却是一个懂事、听话、善良、能干的姑娘,按照农村的话说,她很“识惯”。没有骄宠和自傲,她既善解人意,又聪明伶利、既勤快能干、又有主见,因为她从小就懂得了为父母分忧解愁,就懂得了关心他人,尽爱尽孝。因而在兄弟姐妹中,虽年纪最小,但又很有“地位”,受到哥哥和姐姐的爱戴。
在“吃大锅饭”的年代里,由于她家兄弟姐妹多,张口吃饭的不少,而干活挣工分的只有父母亲,因而每年她家都是生产队里有名的“倒挂户”,小日子过得很艰苦,哀女从小就很懂事乖巧、能干,她和姐姐们一起挖野菜,下河摸河蚌、田螺,改善家庭生活,这无人问津的野味倒也给兄弟姐妹们带来了健美。由于家庭负担重,上学读书也成了父母头疼的问题,但作为“老巴子”,她乛和两位哥哥一样,幸运地背起了书包,走进了学校。但好景不长,刚上完小学,两位上高中的开学费已成了问题,父母也急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善解人意的她对父母说,我不想再上半了,让哥开上学去吧!为了二位哥哥的学业放弃了自己,后来她找了一个镇办企业上班,用微薄的工资来帮助父母度过了家庭的难关。她是一个孝顺的姑娘,当时妈妈和奶奶之间婆媳关系不融洽,奶奶生病时卧床不起,妈妈想去照料又不好意思,奶奶也是个犟脾气,不肯要妈妈尽孝。哀女就替妈妈充当这个角色,代母在奶奶床前尽孝,端水倒尿,喂药熬汤,无微不至,历时一年有余,从不厌烦,直到奶奶病逝。在奶奶快要咽气的那天晚上,气若游丝的奶奶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放,老泪纵横,她一句话都没有说,把自己佩戴的一只祖传银镯子戴在了哀女的手上,含笑离开了人间,此时她手摸带着奶奶体温的银镯子,早已泣不成声……
哀女在艰苦的环境中渐渐长大了,由昔日的黄毛丫头出落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粗活细活样样能拿得起放得下,在厂里她是生产能手,年年得奖,在家里洗衣烧饭,割禾插秧样样不在话下,平时待人接物很有分寸,深得父老乡亲的喜爱,人人都夸她是一位百里挑一的好姑娘,谁娶这样的姑娘作媳妇,那是前世烧高香修来的福份。
好姑娘自然成了小伙子追求的焦点目标,其实在共同的劳动中,她已有了心中的“白马王子”,只不过是农家姑娘羞于出口表白,那只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而已。
然而八十年代初的农村,虽然已涌动了改革的春潮,但在儿女婚姻问题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这不,有好事者上门为哀女“牵线”来了,“媒人”说男方是独子,家有瓦房三间,存款若干,公婆年轻明理,男方知书达理。这优越的条件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绝对优越了”,父母未加过多思考就授权“媒人”委托代办了。而她虽有反抗之意,但又羞于出口,最终在“高压”之下,只有违心地屈从了;反正奶奶说女人是“雪花命”,飘到哪里算哪里。接着就草草举行订亲仪式,男女双方见了面,收下了男方的彩礼就算名花有主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哀女不满意这样的婚约,甚至有点反感,但母亲和姐姐现身说法,“感情结婚后可以培养,你又不是永远和感情过日子”(传统心态根深蒂固)。为了培养感情,热心的她们,有意无意地经常安排她和男方见面,但彼此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始终觉得别扭,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就这样她和男方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僵持了三年时间,虽然哀女也想到过“退彩礼”,但终究势单力孤,一个女孩子能掀起什么大浪,况且不为“萝卜不挑菜”,那些彩礼和酒水钱你怎么赔?再说农村那胡搅蛮缠的退亲风波谁能受得了,亲也许退了,名声也臭了,看你有脸往哪搁?(有些事情,你纵有千张嘴也说不清道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