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撵场杂记 ——《乾州人事钩沉》之四十二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23:47 阅读(0)
旧时撵场杂记 ——《乾州人事钩沉》之四十二
旧时撵场杂记
——《乾州人事钩沉》之四十二
附:旧时撵场中的那人那事
许劲文
撵场:1、场:即集、会等。场是乾州人对夏收期间关于割麦主、客双方接洽地点的专称。性质是“劳务市场”,时间类似城里的早市,地点是流动的。2、撵场就是麦客赶赴割麦地区的劳务市场的意思。广而言之,又把临时从事割麦工作(当麦客)叫撵场。3、场上活动主要是麦主家和麦客双项选择,洽谈镰价、人数、割麦方式等后达成临时雇庸关系。也有在场上从事布和旧衣服交易活动的(主要是甘肃麦客。)关于所雇麦客人数方面常常会出现麦主家所需和麦客团伙人数不相当的情况,不是人数不足须要添补,就是所需少于麦客团伙人数须要临时减员。这就是时常出现麦客们临时乱搭帮现象。
麦客,县南原上(东南乡)人习惯称“麦虎山”,(当地人每谈及厉害的人和事,常顺口惊呼:喔“傢伙山”!同理,也对以能吃苦耐劳,收麦厉害的撵场人褒扬夸赞称作“麦虎山”!也就是各地统称的麦客。有当地的民谣为证:“麦虎山,走醴泉。到了醴泉没盘缠,尻子一拧二百钱。”(钱,可能指铜钱。)
这里就又牵扯到麦主家和麦客商定的每割一亩麦的价钱。通称镰价,镰价无定价,高低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是可以浮动的。值得一提的是,割麦有三种割法——逶镰,跑镰和钐镰。逶镰,是麦割人蹲下身子,身躯杆、大腿和小腿呈三折,右手拿镰刀割麦,左手揽麦,每一割五到六行,逶挪一步的割法。特点是割得茬低,干净,但慢且人累。跑(走)镰是割麦人弯着腰,右手持镰刀向左脚方向斜砍,每刀三行,同时左手持麦梢而麦负于左脚上,每步割三刀的割法。特点是快、人较轻松,但茬高、收揽不净。一般来说,县南部叫麦客割麦不用钐镰。透镰镰价要高于跑镰。
薛䘵镇一带,旧时以耕种小麦为主。俗称夏收为“龙口夺食”,又有“麦黄一晌”之说,也就是说,麦黄时节,若不及时收割到场,遇到狂风暴雨,必然损失惨重。然而,西北广种小麦,幅员辽阔,小麦的成熟期一般是由南向北,由高到低,由阳到阴等依次成熟的。这就形成了当地农民既叫麦客割麦,又当麦客去撵场的现象。这对于家中有劳力的人家来说,就等于俗语说的:“老驴互啃脖子——功换功。”而自省了镰钱。
麦主家和麦客在场上口头商定合同后,就领着麦客回到家中,先管吃一顿早饭。饭后带麦客来到麦地割麦,留一位子弟在地里招呼麦客茶水,并随着割麦的进度立麦梱,用大铁耙搂散麦。
麦客按合同割麦。当地的讲究,一块麦田有固定的亩数,其长宽各不同,而把长度叫“畛子”。所谓畛子就是某田块一丈宽(等于两标准步)乘以地长度的亩数。是一亩就叫一亩畛子,是半亩就叫五分畛子。以逶镰为例,所雇麦客四人,每人一趟割六行,四人共割约一丈,那么,每一趟大约割麦五分或一亩。这样双方心中都有数。
割麦时,每两人一组;第一人负责放“腰”,即当割到怀中麦子约半梱时暂停,随手抓两把麦子,头与头交插后用右手反把拧一圈结成圪搭曰腰,把腰平放身边后抱起麦子横放在腰上,继续割麦。第二个人割到后也把麦子放在一起,然后双手各抓腰的一头把麦束紧,双手拧一圈把余头塞入腰中曰拧腰。再继续向前割,依次类推。其余也照此办理……
若是割跑镰,第一人猫腰用右手挥镰,每一镰割三行,左边手脚并用,手揽麦稍脚拥麦根,割三镰脚移动一次,然后放腰,继续;第二人随其后束梱、拧腰,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