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中元节,中华民族祭祀日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9 13:15 阅读(1)

中元节,中华民族祭祀日

 刘方计(山东乳山)

 
 
何为中元节?乃古历的七月十五也。
在民间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挂家谱,摆供养,上香烧纸,它的功能主要是祭奠亡灵,所以民间又称鬼节。虽说是祭祀行为,但不团拜,不上祖坟,具体说词就不得而知了。
 
中元节
 
民间有两说
 
中元节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道教的《道经》。说道教有天官、地官、水官之神,其在天庭的职务为玉皇大帝派住人间的巡视员,是向玉帝汇报人间真善美,假恶丑的信息官。据说其三官的诞辰分别是天官诞生于正月十五,地官诞生于七月十五,而水官则诞生于十月十五,故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故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地官是负责地下亡灵的,故民间又称中元节为鬼节。
 
 
 
另一说是佛教说。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利益一切苦难众生。该佛经宣扬的是一种孝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佛弟子要报父母恩的意思。后来在南北朝时,当时的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法,由他倡议于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盂兰盆斋,供养僧众,请其超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亲人。于是就有了盂兰盆节,这一天又被称之为“佛欢喜日”。随着历史的演变,盂兰盆节后来在民间慢慢流变成了所谓的“鬼节”。比如烧纸钱和以荤食祭奠亡灵等,在佛典里根本不存在。所以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良性意义,它也只是一种民间风俗罢了。
 
朝代和地域不同
 
中元节的过法亦不同
 
由于历史的发展以朝代连接,因此,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中元节习俗也有所不同。
在宋朝初期,中元节和元宵节一样过法,每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以显示节日的隆重。后来这一习俗在宋太宗登基后被废除,不过民间也还有一些习俗被流传了下来。
 
 
 
到了明代,中元节得到了挖掘和传承。在福建,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用纸剪裁而成的衣服)纸钱,写上自家先人的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已出嫁的闺女祭祀自己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蒙罩上一层薄纱,以示区别,称“纱箱”。在同一时期,北京的祭祀活动就简单多了。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是这样写的:北京的宛平县城乡民在七月十五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连根带土竖绑于大门两旁,另外再竖三丛立于门外,供奉以面果,称为“祭麻谷”。而江浙等地的人家,中元节则要僧尼诵经,追荐亡灵。晚上则要沿着河流,随水置放用篾条和用纸糊成、安置在荷叶或木板上的灯,里面点上蜡烛和香,借以引导溺水的鬼魂,称之为“放河灯”。明代有一个叫何景明的人,曾写过一首诗曰:去岁中元节,朝陵百职同。严趋神路左,遥拜孝园东。龙虎瞻王气,乾坤仰帝功。未回衡岳驾,空堕鼎湖弓。启兆龟图顺,编年凤历终。玉衣陈画幄,宝瑟瑀玄宫。北极犹前日,南薰亦旧风。病居逢此日,长望五云中。生动的对当时中元节的习俗功能进行了描述和记载。
 
 
 
到了清代,中元节以烧纸焚香祭祀的主旋律又增加了许多新的音符。人们在祭祀过程中会加载一些扭秧歌、耍狮子、跑龙套等活动来活跃节日气氛。在福建一代,还出现了“爬狐棚”的游戏。这种游戏源于灾荒之年,富裕人家救济灾民,在祭坛旁边搭建起一座高高的架子,食物摆放在棚架的顶端,让灾民自由爬上棚顶争食。最初设计者似有点残忍,以饥民的饿斗取乐,不过演变为游戏了,争斗者不再是饥民百姓,这就给中元节增加和丰富了节日气氛的元素。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