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庄里觅古踪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9:21 阅读(0)
百花庄里觅古踪
文/孙志强
◇
初次听到“百花庄”这个芳名,还是六十多年前我奉派到老油车港去任教时。那时从嘉兴走水路去老油车港,隶属塘汇公社的“百花庄”是必经之地。途中乍听此名,我这个属龙的毛头小伙不禁“龙心大悦”。心想此处必定是个花团锦簇、四季飘香的醉美之地,如有机会定要前去观赏、探究一番。
然而,直到2010年我才有幸遂了半个世纪前的夙愿。那一年,早已退休的我受命担任了《油车港镇志》的主编,而百花庄村也已划归了油车港镇。在修志过程中,通过查史书、访老农、踏实地,方知百花庄村历史之悠久,地名文化含量之高堪称油车港镇之最。
原来百花庄之名丝毫与“百花”无涉,反而与“不花”有牵。
据清初的《浙江通志》载:公元十三世纪,蒙古铁骑席卷中原继而南下灭宋建立元朝后,权贵们看中了太湖流域的丰腴之地,纷纷到此跑马圈地建庄。其中一位名中带有“不花”两字作后缀的丞相即在此圈占了大量土地,建了一个以现百花庄村为中心的硕大庄园,并因之称其为“不花庄”。
-------------
其实在蒙语中“不花”是牛的别名,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篇》里说:“胡语以牛为不花也”。草原民族视牛为宝,故从上到下不少人名中带有“不花”两字。至于圈占不花庄园的是哪一个“不花”,史志上并未标明。只有已谢世的被誉为“塘汇通”的高子祥先生在其《塘汇风情》一书中根据传说写明:当时居住于不花庄园的是一个曾当过嘉兴“达鲁赤花”(即县尹)的名叫“张也不花”的蒙古官员。
据传,该庄园占有良田九千九百零六亩,其家人曾炫耀曰:“出太平,进隆兴,上杭州,落苏州,篙篙撑在自横头。”此言虽过于夸张,但也可见此庄园规模之大,良田之多。
“不花庄园”呈荷叶形,分为内庄与外庄,由现名长春桥的内庄桥和现名郁懋桥的外庄桥连成一体。内庄桥原为吊桥结构,遇险时即可收起,具有护卫作用。设计上可谓煞费苦心。
“不花”那厮掳占了无数的家奴与长工供其役使。村内西庄长工浜浜口的长工桥即是当时为长工们下田耕种往来而建。附近的“草鞋墩”,则是由长工们将粘满泥巴的烂草鞋抛之于该处,年深日久、日积月累而成。后来,人称此墩为含在“龙口”的“龙珠”,与之相连的“九曲里”为龙身,不远处的两只小浜为龙爪。龙口戏珠,倒也别有情趣。
元朝覆亡后,庄园倾圯,土地各归新主。“不花庄”这不祥之名遂据近音改称“百花庄”。明万历年间编篡的《秀水县志》即已载其名为“百花庄”了。明末文学家叶燮曾记嘉兴望族楚兰“卜居百花庄”已近十代,“历代耕读,推重乡里”。可见“百花庄”之名始于明代也。
至明天启时,万历状元、三朝元老大学士秀水朱国祚仙逝。朝廷赐祭葬,遂以百花庄为其墓园,其墓位于村内现三沙湾漏斗荡北岸,占地约十亩,墓前甬道与石人石马一应俱全。人称“朱家坟”。祀祠则建于庄上。大小官员每年奉旨到此祭祀,官船云集,其水面便得名“官船漾”,下船登岸拜祭之处则名“墙门头”。朱国祚曾孙,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云:“百花庄口水云云,中是吾家太傅坟。当暑黄鹂鸣灌木,经冬红叶映斜曛。”十分精到地吟诵了百花庄的美好景象。朱彝尊本人驾鹤西去十七年后(1726)也迁葬于该村之九曲坟漾。朱彝尊的表弟,海宁查慎行就在送葬时吟下了“万卷书留良史宅,百花庄近相公茔”的诗句。两位大儒同归百花庄,足见该村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