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炮仗声声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7:17 阅读(0)

炮仗声声

 河南 | 韩广金

 
 
 
 
 
 
 
久不曾闻的炮仗声,在我脑海中占据一席之地,逢年过节或喜忧庆典,总会与炮仗声联系在一起,浮现在眼前的是我与炮仗的一段往事……
 
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许多物品需手工土法制作,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技艺传承。手工土法制作的过程虽然繁杂辛苦,但也有另一种韵味和寄托。
 
那时,农村生活艰难困苦,很少有经济来源,养些猪和羊,再喂几只鸡,秋后卖掉换钱置办些家用物品,而若能再有个增加收入的门路,其生活水平就能上一个台阶。譬如,多些收入就能改善生活,半月二十天能吃上点肉,添件新衣等。
 
我们村子紧靠集镇,即豫东平原上一个叫褚庙店的小镇,那时叫公社,现在称为褚庙乡。村里有个年青人,从二十多里地的王桥那里学会了手工做炮仗的手艺,他自己与家人干了一年后,街坊邻居你去我看,竟然都学会了全套制作过程,全村迅速兴起十多家手工小作坊,尔后发展得远近闻名。
 
手工土法制作炮仗的工具有十多种:裁纸刀,推板,铡刀,卷炮芯,盘头磨具,木棒槌,锥子等;原料是纸,火药,炮焾。尔后就是繁琐的人工打理工序,可谓千敲百打终成器。
 
先从人工土法制作炮仗的原料说起。
 
裁纸是制作炮筒的第一步。把书纸、报纸、单据纸等按照厚薄分开,厚些卷炮筒,薄些粘炮皮。分开后码齐,按照尺寸放置在木板上,用裁刀沿标尺裁开,裁纸时先把裁刀在石头上磨锋利,用刀时刀把抵在右腋下用力,裁岀整齐的炮筒用纸码好,再裁单据之类薄纸用做炮皮,因大多数单据有红白兰黄等颜色,这样制作出来的炮仗外观各有千秋。
 
卷炮筒,这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一般由男性操作,小孩或妇女负责毛卷,即把裁过的厚纸卷在炮芯上,炮芯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光滑圆铁棍,卷好厚纸后外面再插入一张薄纸,在水中一蘸即粘贴在一起,由男性左入把毛卷送入推板之下,右手靠肩膀用力前推,推出后的毛卷挤压结实后,按大小头一致方向码放,反复重复以上动作,一沓沓裁纸则变成了圆圆的炮筒。
 
接下来这道工序叫做“铡头”。就是对炮筒的打造过程,先把炮筒细的一头(因炮芯是一头粗一头细,推卷岀来的炮筒也是如此),用专制铡刀(刀刃纯而不锋,且刀架与刀片中间开一炮筒大小口)把炮筒一头约一厘米处轻轻铡岀痕迹(不能用力过猛,否则铡断炮筒)。
 
“铡头”之后的炮筒,要扎成大捆,每捆约二三百头,大多捆成六角形,尔后用刷子蘸面糊(白面加水熬制)往成捆的炮筒“铡头”的一侧上面均匀刷上一层。这道工序叫“刷头”。
 
“刷头”后大约半晌之后,刷过的糨糊微干,解散成捆的炮筒,进入下一工序,即用炮芯细头插入炮筒中,在一用石头上钻有炮筒大小的圆孔中,用木槌敲打,一般是“哒、哒哒"三下即可,右手边敲打,左手拿稳炮筒及炮芯边转动,这样整理过的炮筒一头瓷实不漏炮药不漏气。这道工序叫“盘头”。
 
 
 
在冬季的夜晚,不大的村庄里,这家“哒哒”敲打,那家“滋滋”推筒,偶尔几声犬吠,为贫穷落后的乡村增添了些许生机。
 
把经过“盘头”的炮筒经过一两天晾干后,再次扎成大捆,在有孔的一面轻刷一点糨糊,蒙上一张大些的薄纸,在用炮芯照准炮孔戳开,等待再次晾干后装入炮药。这项工序叫“糊底”。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