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记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4:52 阅读(0)
文/沈坤山
◇
烟龄五十年自画像:上下门牙焦黄发黑,两目浑浊,脸色微黄带灰,人未靠近一股浓郁的烟味从人体中溢出,偶尔几声咳嗽,若有所思,必是烟雾缭绕。
“吸烟有害健康”醒目地印在每包烟盒上,人人皆知,然而,一个资深烟民如欲戒烟,却是十分不易。与烟纠缠至今,故作“吸烟记”。
中国人吸烟史已有400多年了,是洋人所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不远万里来到大明国,其贡品是鼻烟及器皿鼻烟壶,以指端蘸鼻烟少些向鼻孔一抺,猛吸之,怡然自得,连打喷嚏,明目、提神、祛疾。那些王公大臣用玉、翡翠、水晶、玛瑙精雕细镂成美伦美焕的鼻烟壶,挂在腰间,吸鼻烟成了时尚,到了大清已是风霏朝野。
十九世纪始,英国掌控的东印度公司每年向大清国倾销鸦片,大量白银外流,国人嗜烟如命(时称抽大烟、乌烟),国家与民族濒临危亡。鸦片战争后,烟馆有增无减,在民间漫延,甚至在川、黔军队中士兵亦吸食,时称“双枪兵”(一杆步枪一杆烟枪)。小时候听母亲说过,我的祖父也吸,把十多亩良田都抵押掉。由此,在土改时评了个中农成份,给后辈留下一个出口,否则后果不堪。
我外婆吸水烟的,那个白铜制的水烟壶铮光呈亮,内装半壶水,弧型状的长烟嘴用一根细链条与装烟丝的盒盖相连,形状精致。把烟丝装入烟锅后,用卷成细条的媒筒纸点燃,吸时壶里的水会冒泡,呼噜呼噜地吸上二三口,然后抽出烟锅管,倒过来用嘴一吹,燃过后烟灰吹落在地,即又装入烟丝,一般要这样吸三、五次才过门。好奇又好玩,我经常去摆弄这水烟壶。外婆开过茶馆,有时茶客忘了带烟管,这水烟壶互相传递,过过烟瘾。
我先父是“敲朝烟”(桐乡俗语)的。一杆长约二尺半的朝烟管不离身。开春后,垦桑地,一把铁耙扛在肩上,一头挂着一只“火钵头”(内有未燃尽的火种),累了,稍息时蹬在火钵头旁,用烟管吹去护灰见火头,装上土烟丝对着就吸,第一口吐出淡淡的烟雾,第二口浓烈,第三口猛吸致喉时用气吹烟管,把燃尽的烟灰吹出,烟雾从鼻孔中窜出来,像二条乌龙,即又装烟丝再吸,总要装填三、五次才罢。集体生产时,“火钵头”在田间地头随时可见。“吃烟”、“敲朝烟”成了当时劳作时间休息的代名词。
还有一种烟管,只有一尺多长,用白玉、翡翠制成的烟嘴,白铜铸的烟袋锅,中间挂着一只葫芦型桃木做的烟袋,内藏烟丝,他们吸的是关东来的上等烟,有光泽带香味,拿这种烟管吸烟的人大都被称谓先生或是地方绅士。
纸烟,起源于1843年,法国制造出历史上第一批用以商业贩售的香烟,用纸卷成长12厘米,直径1厘米的圆桶条形纸烟。英国紧跟其后,制造出皇家“可乐娜”雪茄烟。光绪十五年(1889)美国人菲里斯克来中国创办“晋隆洋行”,在天津开设“晋隆洋行卷烟厂”,1891年制造出“品海牌”香烟,在上海、天津大马路上用洋车载着美女做各种吸烟的示范动作,招摇过市,引诱国人模仿,并大量散发,从此纸烟渐入中国社会。
民国期间,“双囍”“哈德门”“美丽”“红锡包”“大前门”“联珠”“三炮台”等牌子香烟都是南洋、英、美在华建厂生产的。当时“老刀”牌价廉,在下层社会里风云起来。解放后成为公私合营卷烟厂,其中“哈德门”“大前门”等牌子保留下来,而“老刀牌”改为“劳动牌”,“双囍”改为“红双喜”等改名不少。孩提时曾把烟壳纸叠成三角包,与发小玩“掼洋片”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