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忘 那 年 中 秋 节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2 04:42 阅读(0)
难 忘 那 年 中 秋 节
文/郭书文(河北)
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进入暂时困难时期,公教人员每个月粮食定量28斤,五两肉、四两油。粮食不够吃,副食不顶用,油水稀少,常常以“瓜菜代”充饥。那时候,我刚到河北昌黎教书,每逢上第四节课,肚子饿的咕咕的直叫。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环境还没完全熟悉过来的我,上班几天就赶上中秋节了。当时对在单位过节充满了好奇,这个传统节日究竟怎么过呢?
我们学校是一所师范学校,规格比较高。老师们私下议论:“看看我们老校长如何给老师们过节?”有的猜:“从勤工俭学生产补助费里拨发点钱自己过去吧!”也有的说:“搞一次会餐就不错了。”教研组长说:“咱们校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是冀东地区的老干部,在县政府、商业局和农村的公社到处都有威望,都能说上话,肯定给老师们化缘去!”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对八月十五充满了期待……
八月中秋那天终于来了!老师们早自习就听到好消息:为了过好中秋节,学校勤工俭学养猪场杀了几头猪;在周边生产队买了很多苹果、葡萄;商业局调剂了一批月饼,为大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到中午,我们们拿着各种票证去领自己的东西:一大碗红烧肉,一包月饼,五斤葡萄,十斤苹果(免费供给);主食是秫米豆干饭,馒头、包子(用细粮票);副食是烧茄子、小酥肉、猴顶灯,自己购买。在那样极端艰苦困难的生活条件下,能够享受如此多样的美食,领导关爱老师之心溢于言表。我第一次在单位过节,觉得又开眼、又开心,对领导关心群众生活,为老师们办实事深受感动,心里充满了愉悦和感激之情。
如此丰盛的中秋节食品,平时是见不到的。附近的老师领了东西径直回家与家人分享去了。因为我家在50里之外,自己草草吃了几口饭,收拾好东西,高高兴兴地奔向火车站,12:55就上了火车。火车沿着京山线一路向西奔驰。望着窗外的田野树木、房屋飞快地闪过,风在窗外呼啸,吹的绿纱窗帘舞来舞去,远处的山渐行渐近急呼呼地扑面而来。从昌黎到朱各庄车站不过运行35分钟,但是我觉得时间很长,多么希望尽快到家与父母,姐妹、妻子共同分享过节的快乐!
那时父亲、姐姐和妻子都在矿山工作,我的家就在车站武山石矿的家属院。我下车后三步并作两步的向家走去,娘看见我前揹后搭、手里提着这么多东西,怪嗔地说:“看,这么多东西,累着你啊!”我说:“一点也不累。回家高兴啊!”
傍晚,一家人围在桌子四周,吃着、喝着,喜笑颜开。爹说:“好长时间没有吃红烧肉了,真香!”我说:“娘,这肉烂糊,吃吧!”那时候,深受旧礼教影响,当家的不动筷,谁也不敢吃,做媳妇的根本不上桌子,站在一旁,一边吃一边给老少盛饭。爹说:“快快,大家一起吃吧!”妻子和姐妹们才把筷子伸向红烧肉,都说:“真香!真好吃。”娘借机回忆说:“在咱老家沧州,八月十五讲究蒸包子。乡间流传着一个民谣:“今天盼,明天盼,一盼盼到八月半,想吃顿猪肉包子,最后还是倭瓜馅。”大家听完笑了。饭后,又吃着金黄喷香的月饼,诱人的葡萄、苹果,听娘讲述着月亮上的故事:白兔捣药、吴刚捧酒、嫦娥奔月……
看见一家人过节欢乐的情景,百感交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全身。在这古老的节日里,全国亿万家庭都在月亮底下生活,能有多少人吃上月饼?能有多少人吃上八月十五的包子?能有多少人与家人团聚?突然,毛主席1957年写给友人的一首诗《蝶恋花 • 答李淑一》作词的歌曲,在耳畔回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其含义深刻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