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昌:老家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2-01 08:06 阅读(0)
李玉昌:老家
作者:李玉昌
前段时间回趟老家,正赶上秋收末尾,路边及远处仍然还能看到一块块一条条地里的玉米东倒西歪的有的甚至懒懒趴在垄上祈盼着秋来收它。农田里偶尔能看到一台收获机慢慢地小心翼翼的把玉米秸秆扶起,然后把玉米果实疼惜的放入心里。还能看到三三两两男男女女的农民跪在一堆堆玉米秸秆上疼爱的扒着玉米棒子,相隔十几米远的一堆堆金灿灿玉米在阳光下显得非常饱满成实,并没有屈服台风肆虐而带来的影响。
车开到村头,我刚一下车,一股浓浓的五谷芳香扑面而来。尤其那童年记忆的秋色场景依然依稀可见。传统的石头滚子压场忙得灰尘满天,呼哈呐喊;老把式的木制扬掀还在场院里上下翻飞,秸秆碎末刮得院落房顶皆是,原本靓丽的门窗秀瓦更是“锦上添花”。老远就看到弟弟站在那,看样子也是刚收拾完秋。据弟弟说,他们种地太累了,每年都得用大部分人工去收秋,一是地里条件不好,水刷沟多;二是机械力量不强,一个村里几乎没有一台像样的收获机;三是一块地家家分得一条条,种出来的都是“花花田”收获整地非常困难,大型机械没有用武之地。哪像你们农场啊种地都是机械化,看新闻农垦现在都是无人机械化作业。
------
“咱们这没有成立种植合作社吗?或者说土地规模经营”我突然问了弟弟一句。“咱们村没有,几乎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种地,谁也不愿意把地包出去。”弟弟回答我后又指了指一座座新建设的房屋让我看。我环顾了一下周围,的确近几年房屋改造有了很大变化,村里百十来户人家几乎都是砖瓦结构的新房,从门庭到室内设计凸显美丽如画,富丽堂皇。就连我家的老房子也被包装成铁瓦房盖,我差点认不出来了,仔细算算已经有快五十年了吧。我家老屋和新建的房屋相隔几十米远,相差几十年时间,反差极大,对比强烈,不用我说,足以证明这几十年来老家的变化。尽管我家老屋怎么包装美化,都掩饰不住那个年代的落后和贫穷。尤其是今天我脚下的水泥板路,虽然是今年才建成的也更能说明老家日新月异的发展。
和叔父家弟弟唠半天,我准备去给爷爷奶奶上坟,这是我每次回老家都是必须做的一件事。因为考虑到防火是大事,所以我和弟弟没有更大的举措,只是在爷爷奶奶和太爷太奶的坟头上压了几张“冥卡”上面印有“酆都城银行”至于“卡”里存了多少冥币,我想得可能用亿来计算吧!因为孝念亲人和缅怀先烈的真情是无价的。
祖坟前是一片白色柳树,说是一片却是稀稀拉拉几棵树,树行间种的大豆还没有收割,柳树和祖坟相隔一条土路,路,紧贴着叔父坟边。祖坟的后面与“邻居”只有七八米的距离,可是,这七八米也被开垦了种上庄稼。看得出来耕地的珍贵。
要回老家前,我和弟弟通个电话️,详细询问老家的路好不好走,弟弟说今年各个村都修通了水泥板路,啥车都能过来了。听后我很高兴,再不用开车回老家而发愁了。今天一行果然如此,村里有了水泥板路,显得整洁多了,街道上的牲畜粪便几乎看不到了,原来散养的牛羊猪都已经集中到村外。这样一看与新建的砖混结构的新房很协调。
时间关系,弟弟再三让我留下来吃午饭,弟妹把事先备好的小笨鸡都从冰柜里拿出来要开始加工,我还有三百多公里的车程,赶早不赶晚,弟弟一家的盛情我还是一阵感激,尽管没有吃这顿午饭。我开车还没走出村外,路边几个忙碌的村民看有台车过来,把目光投向了车窗,“这不是毛三吗”我激动得差点喊出他的小名。他见我下车一眼就认出来了。毛三显得很老,一脸的皱纹堆得像田地里的垄台垄沟,身子有些驼背,一米八几的个子瘦的像个“铁孩子”,可见他生活的拼搏、操劳和勤奋。三十多年没见,毛三的眼睛还是那样有穿透力,焕发有神。我俩同岁,从小一起玩大,见面好亲切。他家住在村头,前几年就盖上了三间(120㎡)砖瓦房。我没有进屋,走到他家的牛棚前看了看,大大小小的几十头牛膘肥体壮,毛光油亮,有的大眼睛瞪得溜圆看着我发呆,有的闭目哈吃眼的静寂养神。